维护市场公道 不容“鬼秤”横行

2024-05-21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连云港方面日前再度通报“鬼秤”事件:对涉事商户罚款3万元;对市场主办方罚款35万元。对涉事的市场主办方工作人员、商户及其亲属等5人处行政拘留。此前的5月16日,有网民在相关平台发布“(连云港)海州区某市场购物时发现一商户短斤少两,并被市场主办方工作人员抢夺手机”视频,这引发公众关切。

回溯这起事件,最耐人寻味之处莫过于市场主办方当时的态度。当面对当事人投诉,相关工作人员不是想着如何尽到市场管理之责,尽快查明事实,维护好消费者权益及市场声誉,反而扬言“你把视频给我删了,不然我不给你处理”,继而发生抢夺举报者手机一幕,屁股显然坐歪了地方。

对事件的处置体现出从快从重:“快”是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回应,迅速展开调查,及时通报处理结果;“重”则是依法重罚,绝不袒护,以儆效尤。尤其是后者,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面对舆情事件,只要处置得当,同样能够化危为机,关键取决于相关方面的担当作为。

“鬼秤”事件一直就有,查阅相关新闻,仅近段时间各地接二连三都有报道。相较之下,连云港这一次处置更显得力、果断。市面上究竟还有多少“鬼秤”出没?各地有必要举一反三,来一番彻底清理。要说的是,在电子秤上做手脚不难,真让消费者凭肉眼去识别发现却是难上加难。市场主办方通常都会设有公平秤,但日常生活中,真正能为之较真、凡买菜等就去称一称者却是少之又少。哪怕当真发现短斤少两,也往往是涉事商户打几声哈哈,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这一来也在无形中助长了歪风。

市场公道,自在人心。不容“鬼秤”横行,更是要强化日常监管。诚如此间新华每日电讯所评论的那样,相对商家的面广量大,监管部门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以这类事件为启发,可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人以“社会监督员”身份去挖掘线索、发现问题,这不失为一个破题方向。而从市场主办方来说,更是要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把对电子秤的审校等纳入日常工作,来做好前道把关,而不能仅靠事后曝光,从而共同推动监管下沉、执法联动,切实将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重任扛在肩头,让“鬼秤”一举遁形。

广大商家更要引以为戒,始终做到守法经营。须知,一旦内心中诚信的“秤砣”丢了,迎来的就会是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