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走出46位“两院”院士 125岁的杭高编写了一本书——

讲述院士们的青葱岁月

2024-05-17

本报讯(记者 王厚明)一转眼,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杭高”)已经走过了125个年头。在横跨的三个世纪里,杭高享有“院士摇篮”的美誉,从这里走出了46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周,杭高迎来125岁的生日,在校门通向校园的甬道上,设置好了24块展架,每一块展架上都是一位从杭高走出的“两院”院士的生平故事介绍。每天学生进校从此处经过,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能和这些“老学长”们来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

这些院士的故事被结集成书。日前,杭高正式发布了新书《之江院士成长之路:贡院启航》。院士们在杭高的成长轶事,在科研领域的感人故事,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桑梓情怀,都在该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出来。

这本书有着深深的杭高印记,不仅因为这些院士都出自杭高,还源于这本书的创作者是清一色的杭高人。今年一月,该书的创作小组正式成立,10位年轻杭高教师加入团队。“院士们的成就在网上有很多资料,但他们在杭高的青葱岁月是鲜为人知的。为了写好这段历史,团队的不少成员一有空就泡在校史馆里翻阅资料,有的还联系了院士的家人,只为要到第一手最鲜活的素材。”创作团队负责人、杭高教研室主任包素茵说。

黄敏华是团队的一员,负责编写的是丁舜年、胡海昌、李正武三位院士,她搜集资料花了1个月,创作花了半个月,修改又花了两个多月。为什么修改需要这么长时间,黄老师坦言:“关于院士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有史实性错误。”

时间紧,任务重,黄敏华在去年除夕夜还在创作,越写越感到热血沸腾。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写到胡海昌院士时,有那么一段故事让她印象深刻: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的胡海昌被调入中国科学院651设计院,负责组建卫星技术研究室。在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时,有4根3米长的拉杆天线,经常从根部折断飞出,导致卫星无法正常运行。最后胡海昌“突击”一夜,通过力学计算,从方案上解决了卫星天线结构设计难题,成为航天界的一段佳话。“院士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也会碰到艰难险阻,其强大的意志力和勇于挑战科学高峰的勇气,是促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黄敏华是语文老师,她笑言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上,会把书中的院士故事融入课程教案里,让院士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学生。

校长唐新红对于出这本书一直有个“情意结”。“我们想探寻这些院士成功背后的成长规律,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教育导向。”唐新红说,最近他一直在翻阅这本书的样稿,会发现这些院士身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兴趣广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有遇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善于求异敢于质疑的精神等。“希望我们的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上,能朝着这些方向提供更多的赋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唐新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