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02-05

(紧接第1版)推出“总部经济新政22条”,认定首批总部企业468家,服务业增加值14045亿元、增长7.2%。“菜篮子”考核优秀,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3.7%。消费市场回暖向好。举办“宋”福杭州年、“亚洲消费季”等品牌活动,发放消费券9.3亿元,引进首店252家,推出10大夜间消费场景和100个示范点位,打造61条商业外摆样板道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1亿元、增长5.2%。

(三)坚决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创新深化实现新突破。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高能级科创载体提能升级,首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中科院杭州医学所获批直属所,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总量达18家,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项目278项,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0项,13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连续3年获省“科技创新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运行,承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新布局概念验证中心15家,技术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3万件、居省会城市第一。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认定国高企3195家、总量超1.5万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8家、总数达65家。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6.9%、市本级新增财力的17.7%用于科技投入,实现“两个15%”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9%。北航中法航空学院获批设立并正式招生,西湖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入选省顶尖人才11名,新认定高层次人才3.5万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9.7万人,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重点改革取得新成绩。实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出新一批营商环境国家试点改革举措150项,率先实现279个事项凭营业执照“一照通办”,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杭州国际商事法庭挂牌成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杭州“举措清单”185项,建立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刚性机制,深化“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走访服务企业7.6万家次。探索推进全省首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创新打造“亲清在线·政策超市”,线上兑付资金255亿元、惠及企业11.9万家。完成国企新一轮改革第一阶段任务,市属国企营收增长29.1%、利润总额增长8.5%、资产总额增长13.4%。完善“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管理体系,基金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对外开放得到新提升。开展“双百双千”拓市场活动,组织境外拓市场团组773个、参加展会520场,出口增长3.7%。实际利用外资88.3亿美元、增长13%,其中制造业占比51.5%。全国首创数字自贸区制度型开放举措23项,数据开放综合评价指数居全国204个参评城市第一,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推进168项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作和12个数字长三角标志性事项。《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杭甬“双城记”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转。

(四)坚决推进共同富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方面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①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744张,新增老年学校71所,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建设全覆盖。②新增托位6870个(其中普惠托位5505个),新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98所、新增学位8.4万个,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85个。③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833人,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843人。④新辟优化地铁接驳、社区、城乡公交线路130条,新建和改造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535个。⑤新增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1671台,新(改)建综合性急救站12个。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3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新增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0个。⑦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69个、回迁安置23251户,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50.9万平方米。⑧开通“互联网+医保”移动支付定点医药机构222家,实现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全覆盖。⑨完成城区交通堵点治理50处,建设可变车道500处。⑩推进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1118台,创建“美好家园”住宅示范小区113个。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全力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重大项目建设,设立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补短专项资金15亿元。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41张、康养联合体52家,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出台生育补助政策,发放孕产、育儿补助1.56亿元,每千人托位数4.4个,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和钱塘院区开工建设,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杭州康复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市七医院浙西院区投入运营,连续3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数量居全省首位,高考取得佳绩。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开工建设,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投入使用。推出公租房12940套、发放货币补贴18万户,筹集保障性住房8.7万套(间),销售人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7223套。集中攻坚解决群众不动产“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23679套。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实施规划编制攻坚年行动,完成重要规划195个。新(改)建城市公园65个,建成未来社区134个、城乡风貌样板区33个,新增城市绿地822万平方米,新(改)建绿道333公里。承办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加快建设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3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12条,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未来乡村47个、数字乡村样板镇(村)10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7351亩,发展新型综合种养面积10.8万亩,建成共富工坊1212家。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6.7亿元、经营性收入154.3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96.6%。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深挖西湖、良渚、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内涵,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重塑西博会百年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等文化盛会。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成启用。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响“人间天堂·最忆杭州”城市文化品牌。建成杭州书房14家、文化驿站16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37个。文化产业增加值3211亿元、增长11.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推进全国首个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全市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9.6%,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达100%,首获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无废城市”清源杯,连续8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获得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举办权,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评估高分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全覆盖。

(五)坚决推进除险保安,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国家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和防控措施,紧急扩容医疗救治资源,千方百计保障医疗物资,新增重症救治床位815张、救护车47辆,向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防疫包”204.8万份,尽最大努力实现“看得上病、配得到药、派得出车、住得进院”。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整改问题隐患62.5万处。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9%、4.5%。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完成43条慢速道提速,暂停实施地面道路限行措施,实行公共交通票价优惠,全国50个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排名降至第45位。更新改造老旧管线244公里,“清零销号”危房3.8万处,累计完成“保交楼”6.6万套。荣获省首批“安全发展鼎”,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升。有力应对多轮强降雨、台风“杜苏芮”等极端天气,乡镇、村社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双十条”做法在全国推广。

过去一年,市政府高标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实施“理旧账、破难题、开新局”专项行动,解决时间跨度长、涉及利益广、处置难度大的“旧账”17项。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383件、委员提案554件。抓实经济责任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整改,7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66个。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7件,实现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全覆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100%,行政复议纠错率、一审败诉率持续下降。

同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文旅产业发展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军民融合、外事、港澳台侨事务、对口支援合作、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慈善、红十字、爱国卫生、工会、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青少年、社科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的关心厚爱,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城市建设者,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直驻杭单位、省级各部门,向驻杭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杭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杭州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稳出口的压力增大;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回升不快;社会预期偏弱,民间投资意愿不强;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的新动能成长不够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转化不够强,部分领域依然面临“卡脖子”风险;产业新赛道尚在培育,重大产业项目不多,还未真正形成有爆发力的增长支撑点;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弱项,经济、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还有风险点;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杭州持续放大亚运效应、阔步迈入超大城市新征程的再出发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推动“八八战略”杭州实践持续走深走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为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注入新内涵。

面对新征程新定位新使命,今年市政府将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执着集中精力办好打基础利长远和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以杭州的“稳”“进”“立”为全省全国大局多做贡献。一是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作为创新深化的发力重点。将教育科技人才贯通、产学研融合作为着眼未来的长期战略支点,加快在“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将科技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把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作为改革攻坚的主攻方向。保持惠企政策稳定性和有效性,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大力提振企业家信心,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全力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居民敢消费的良好环境。三是把放大“后亚运”效应作为开放提升的关键之举。持续放大亚运带来的流量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突破性推进国际赛会之城建设,着力在制度型开放上先行先试,力争在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亚太(中国)总部落户杭州上取得新突破。四是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基固本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抓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技术革命机遇,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在新赛道提速、产业地标打造、集群化发展上实现大跨越。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重点做好以下10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新引领,全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不断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加快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积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力争大科学装置投运一个、开工一个、谋定一个,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基础。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领域,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省重大攻关项目、市重点攻关项目各100项以上,力争国产替代30项以上。刚性落实“两个15%”政策,完善科研经费拨付评价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800亿元,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8件。

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新增国高企2000家。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新认定国高企和国高企新上规500家。新增省科技领军企业5家、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10个。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极弱磁大装置、钱塘高教园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个,创建概念验证中心3家。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超8500亿元。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高水平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省部属高校战略合作,全面建成西湖大学并支持其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国科大杭高院建设,支持市属高校入选省“双一流196工程”、培育博士点,推动杭职院专升本、加快新安江校区建设,全面启动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深化“西湖明珠工程”,加快“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引育顶尖人才15名以上、培育卓越工程师80名以上,新增技能人才7万名以上。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春雨计划”“青荷计划”,打好青年人才提升生活品质和降低生活成本“一升一降”组合拳,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

(二)突出数实融合,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实体经济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实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高端芯片设计、功率器件制造、封装和测试设备等优势环节,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国产替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模拟芯片高地、全国高端芯片设计高地,集成电路产业营收800亿元以上。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在医疗、教育、金融、政务等领域推出5个以上开放场景,推动“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模型发展,发放“算力券”,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源地。持续提升平台经济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新电商之都、国际软件名城,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势力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5%。

实施制造业焕新跨越行动。制定实施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快速集聚,高标准推进“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医药港”建设,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智转数改”,培育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2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50家,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255家,新增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大力开拓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合成生物、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实施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城市核心区低效区块“工改工”连片改造,实现产业更新、空间增容、环境重塑、工业上楼、亩产倍增。新增标准厂房4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000亩。力争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75%以上。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争创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9家,培育数字化生态服务商30家。深入实施总部经济“星级培育”“招大引强”“杭商回归”三大计划,加快建设钱江新城二期产业总部核心区、钱江世纪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深化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5%。

开展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制定出台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等政策举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新增单项冠军3家、隐形冠军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5家。

(三)突出扩大需求,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项目为王,加速消费回升,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迭代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促“五未”提“五率”专项行动,理清“五张项目清单”,推进“五个一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突出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增长2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市属国企新增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投资750亿元以上。安排10亿元以上省制造业重大项目100个,其中新开工22个。建成士兰微、富芯半导体、长川科技、科百特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富江能源、吉利(路特斯)等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新开工中兴新材、三诺电子、农夫山泉建德基地等重大项目。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发挥亚运长尾效应,全力打造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7%。深化百场千企万品电商拓市行动,持续办好味美浙江·烟火杭州、“宋”福杭州年等品牌活动,大力发展直播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深化武林、湖滨、吴山三大商圈建设,持续打造国内外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地标商圈。恒隆广场、奥体滨江银泰、奥体萧山商业中心等项目建成开业,打响“不夜天堂·乐购杭州”城市消费品牌。加快离境退税网点增点扩面,推出离境掌上退税服务。推动预付式消费管理立法,创建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

拓展有优势的外贸外资。深化“双百双千”拓市场活动,组织外贸团组150个,参加境外展会100场以上。抢抓“新三样”出口机遇,加快培育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新动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服务贸易出口增长6%。鼓励跨境电商布局公共海外仓。组织海外招商团组30个,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四)突出改革破难,全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和民营经济最强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需求,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科技服务,实现市区两级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兜底服务”全覆盖,政务服务驿站延伸至企业园区。精准高效落实省“8+4”经济政策体系,推出新一轮稳经济、促发展政策包,安排财政资金490亿元。不折不扣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千方百计降低用电、用气、用热、物流等生产成本,为企业减负降本500亿元。“亲清在线·政策超市”新增政策主动推送率95%以上,50%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或“即申即享”。深入推进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行动。持续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信用修复线下零跑率60%以上。

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31条”和省“32条”,高标准实施杭州“举措清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回应企业呼声、解决企业诉求,参照为民办实事模式,为企业办10方面需求迫切、实际有感的实事,大力提振企业家信心,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鼓励民间资本扩大产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总规模增加到2400亿元、投向民营项目比重75%以上,新出让工业用地中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70%,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70%。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深化“青蓝接力工程”“后浪潮涌新生代杭商成长计划”。

加快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五大行动”,新组建数据集团、人才集团、会展集团、体育产业集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创建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打造数据产业特区,推动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交易,力争数据交易额全国领先。优化完善招商引资市区联动、市属国企与属地利益分享、市域内项目跨区县(市)有序转移新机制,推进滨富(滨江富阳)、滨萧(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区和西临(西湖临安)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区机制创新。高质量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五)突出开放兴市,全力建设高能级开放枢纽。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大力推进以“一城一地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国际化,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加快建设国际赛会之城。设立国际赛会之城发展专项资金,推进体育场馆、会展设施资源综合利用,建成启用大会展中心一期,加快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国际体育中心建设。全力办好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持续擦亮西博会、茶博会、动漫节等金名片。高水平承办2024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国际划联皮划艇“杭州超级杯”、世界杯马术比赛等国际赛事,培育环千岛湖公路自行车赛等本土品牌赛事,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纵深推进制度型开放。放大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叠加优势,加快创建杭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实施数字贸易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全国首个“中国数贸港”建设,率先完成数字贸易立法、率先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数字贸易统计体系,高水平建设数字自贸区。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全球跨境支付结算中心,力争跨境支付金额突破6000亿元。推进杭州国际仲裁院、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推动完成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立法。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持续扩大城市外交“朋友圈”,推进国际重要交往中心建设,招引国际专业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5个,力争新开辟洲际航线2条、境外航班数恢复到疫情前的90%。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推进杭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

(六)突出文化铸魂,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大笔书写文化兴盛新篇章。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做好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深化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高质量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爱情文化公园、泗州造纸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建设,吴越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活态传承金石篆刻、丝绸、瓷器等传统文化,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打造文化文明品牌。持续打响“最美杭州”“善城杭州”“清廉杭州”“礼让名城”等市域文明实践品牌。精心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实施“亚运记忆工程”,推出《湘湖·雅韵》实景演艺项目,永久留存开闭幕式演出及主火炬等精彩亚运记忆,打造滨江奥体4A级景区。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持续壮大数字内容、影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优势产业,加快布局电子竞技、文化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赛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6.5%。加快建设杭州博物院、音乐厅、群众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擦亮“书香杭州”金名片。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水平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和城市漫步体验线路,创新推出沉浸式文化演艺产品,积极推进13个文旅重大工程项目,打造最佳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实施数字文旅产业“五个一”行动,发展数字旅游,促进入境游,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均增长10%。

(七)突出功能品质,全力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数智赋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聚焦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增强城市辨识度,加快战略性重点区块发展,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良渚文化大走廊、沿钱塘江金融港湾4条廊道,推动未来科技城、云城、临空经济示范区、钱塘新区、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大城北、江南科学城、临平数智城等区域快建快成、成片成势,打造城市新地标。(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