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新年第一会”

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区发展“C位”

2024-01-04

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方丽君 吴珂

昨天,西湖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方案,展现未来三年西湖区成果转化首选地及环大学创新圈的建设图景。

这场“新年第一会”,西湖区立下新目标——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区发展“C位”,让科技创新作为西湖区的“代言词”。

科技创新是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最紧迫最关键的头号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当前,杭州正在全力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支撑。随着西湖区“科创强区”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如今该区也迎来了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变道超车、领跑时代?

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西湖样本”

眼下,西湖区正全力打造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和地瓜经济三个“首选地”。具体怎么做?西湖区拿出了一份全新的“行动指南”——

大会当天,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创新提出了成果转化西湖路径“创新一公里”,以“方案+政策+基金”整体推进模式,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先行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全面构建“全域创新策源体系、全域市场化评价体系、全域新型孵化空间体系、全域双链融合体系、全域金融支撑体系、全域创新生态体系”等6大成果转化体系。

“我们从全链条角度进行系统谋划设计,重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特点和难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西湖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力强表示。

“在杭州市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提早谋篇布局,希望能打造成为全市成果转化首选地的西湖样本。”潘力强信心满满。

这样的底气,源自西湖区的自身优势和科学决策。

时间回到2020年,西湖区全面启动高校经济,先后与13所大学“握手合作”,66个高校合作园区拔地而起、800多个项目纷至沓来,逐步成长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范例。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验室、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项目相继落地,“117N”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59名顶尖院士落户安家,以“高校、高新、高人”为代表的3张“金名片”越擦越亮。2023年,全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进步创新指数均排名全省前3,蝉联省科技创新鼎。

西湖区力争到2025年,将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万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00亿元,创造180个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和培育300个以上优质成果转化项目。

推出“创新一公里”

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丰富,但成果转化率偏低,这是国内高校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难点”和“堵点”,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创新探索。西湖区考察团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前期赴深圳、广州两地学习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组织架构、流程模式、创新做法等。

如何把各地的经验变成“西湖模式”?盘资源,摸家底,西湖区因地制宜推出了“创新一公里”。具体来说,就是打通了创新策源输出的“最初一公里”、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和建设环大学创新圈的“最近一公里”,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试验-应用转化-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一公里”。

在当天的大会上,“西湖区成果转化普华中心”正式成立,围绕“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将打造“知名投资人+知名科学家+新型孵化载体”的转化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杨春节看来,“创新一公里”给高校的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通道、一个空间和一定的资源。杨春节领衔的项目“大型高炉炼铁系统高性能智能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刚刚被评为“西湖区高校经济标杆成果”。

“‘创新一公里’的模式,有利于将空间和资源集中起来,提高了研发团队的效率,同时帮助我们和市场进行对接,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杨春节表示。

同样入选“西湖区高校经济标杆成果”的,还有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带来的基因科技项目。张和感叹,“创新一公里”为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科研生态圈”——从创新领域来看,很多合作伙伴都来自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更多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落地;从人才支撑来看,该研究院约六成的博士后人才都毕业于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

如今,更多助力值得期待——大会当天,西湖区首批“科技工兵”精彩亮相,他们都是西湖区的科技人才和高校的科技骨干,今后将以“兵团式”组团服务,联合各类机构,设置政府、金融、孵化、市场等“兵种”,致力于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实现高技术成果、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

圈起“创新策源热力图”

大会当天,西湖区“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正式启动,蓄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再造新优势。

打开“西湖区创新策源热力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正是在全区高校集聚度高的地方画起5个圈,包括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老文教创新创业圈,以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渐次打开。

其中,位于西湖区最北端,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建设的“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作为全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先行先试,目前已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创新深化改革试点。

其实,“科技创新”一直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紫金港科技城的立城之本。在此次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十大“西湖科技尖兵企业”和“高校经济标杆项目”,有近一半来自紫金港科技城。

“作为西湖区最重要的产业平台和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高地之一,我们将助力更多优秀企业勇攀科技高峰,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突破。”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党委书记沈瑜维充满期待。

今后,“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将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在西湖区的地缘、科教优势资源,通过在高校周边科学布局创新空间,规划符合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1897科创谷”、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概念验证中心等标志性点位,全力促成高校成果就地转化、就近产业化,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校经济创新创业生态圈,打响成果转化首选地“最近一公里”的主阵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