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文(右)与有机硅化学领域的奠基人Herbert W. Roesky教授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王泽英 通讯员 薛雅文)近日,“2023年度杭州市杰出博士后”名单公布。经过专业评审,10位优秀博士后上榜,其中有3人来自高校,分别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玉文、浙大城市学院万安平、杭州师范大学邵欣欣。
不久前,本报曾做过一篇报道,名为《这群杭州“最年轻”的教授有啥与众不同?》,文中报道了3位学术圈中“最年轻”的领跑者。而这次“杭州市杰出博士后”名单中,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王玉文,是来自高校的3人里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88年的她,已是杭高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据了解,博士后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含金量,是“杭州市杰出博士后”评审考察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块,王玉文有着满满的实绩——
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自然)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去年她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此外她还入选多个国外顶级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人员名单,并获得德国华人化学化工协会授予的青年化学奖。
能在青年时期就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王玉文持之以恒、目标坚定的潜心研究。“早期搞科研时,可能很多人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摸索,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明晰。很幸运的是,我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心中所爱’。”王玉文说,从2012年在复旦大学读硕士起,她就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高活性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近年来,针对低价主族元素化合物的研究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是由于低价主族元素化合物具有低价态和低配位数的主族元素活性中心,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可以模拟过渡金属,实现惰性小分子的活化甚至催化反应,为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催化剂、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对王玉文来说,每天的实验,是她的一大快乐源泉。
王玉文向记者举例,“我们平常实验的东西,类似低价的硼化物、硅化物等,都是颜色相对鲜艳的物质,当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气体相遇后,就会产生奇妙的褪色反应,转瞬之间就变成无色的了,好像一场‘烟花易冷’的表演,生活中很难看到,但实验室里天天都在发生着。”说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玉文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化学在王玉文眼中有着独特的魅力,被这种魅力吸引着,科研的过程也就不再那么枯燥和乏味。和大多数爱“泡”在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一样,王玉文的一天也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每晚直到十一二点才准备收工。这样的工作状态,她已经保持了很多年。在她看来,要做好科学研究,勤奋与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别的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今年6月,王玉文结束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后经历,来到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工作。
来到杭高院半年多,王玉文形容“这里的一切成长仿佛都有‘加速度’”——
作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杭州和杭高院给予了她充足的科研经费做支撑用于建立实验室,实验器材、耗材快速补充到位;除了硬件,她的科研团队也在快速壮大,已有1位博士后、5位硕士生和她一起并肩作战,明年还会新增一个博士名额。
“杭高院是一所别具特色的新型教学科研机构,有完整的科创生态体系,是我们青年人的科研沃土,我希望我不仅能在这里润物耕心,铸魂育人,还能开拓创新,成为这条科研路上的一位‘破风手’。”对标国际前沿课题,王玉文也一直在不断攻克更具挑战性的科研难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低价主族元素化合物将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对未来,她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