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郑莉娜
日前,杭州有几百位教师齐聚全市“儿童友好学校”高品质建设培训会,一起讨论如何把校园、课堂变得更“友好”,让孩子们更快乐、更投入。
去年,杭州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建设儿童友好学校也在其中。目前,杭州市教育局已认定70所杭州市儿童友好学校,并提出目标:到2025年,建成100所。
在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看来,儿童友好学校的建设,要从尊重儿童的角度出发。他提出,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规律,但现在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把一些对高年龄段的要求放到低年龄段。这也道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对儿童友好不要拔苗助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像流水线那样搞批量生产是行不通的,特别需要根据个体的禀赋因材施教、精耕细作。因此,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但与此同时,如何摆正对待教育的态度,纾解教育的焦虑,同样至关重要。
有网友评价:“不少家长关注的,已经不是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怎样更早、更快地实现人生‘抢跑’。”当人生的起跑线越来越靠前,我们在惊叹身边出现一个又一个“牛娃”时,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危险?“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孩子的成长和树木一样,也有其自身规律。超前教育、过度教育可能带来一时的领先,但如若因此伤害了孩子持续奔跑的能力,又能算计之深远吗?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过早地成熟不一定是好事。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教育不是竞争,也不是比赛。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争夺“起跑线”,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成年人的焦虑。人生如一场马拉松,教育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更不必拔苗助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好的教育,绝不是贩卖焦虑,而是给予希望。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让孩子与他人比较,而是鼓励孩子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与最优秀的自己相遇。我们也期待着,儿童友好学校的阳光洒满大地,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各显其能,如同星星点点的“苔花”,怒放作花香四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