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0岁, 我完成了24万字的书稿

2023-10-20

夫人说我们的旅行,“不是看破旧房子,就是看偏僻角落”,但她还是能随了我走,成就我对历史文化的坐实。这是对地方文化,应该有的求证。

曹晓波

2021年的4月,进入70周岁那一日,我走了一趟杭徽古道。那天,夫妻俩一早从临安银龙坞桃源人家民宿出发,店主古道热肠,要儿子开车送我们一程。6点40分,我们到了山脚一座老坟墓后的山道,开始上山。群山清新,大雾弥漫,除了鸟鸣,阒无一人,途中还来了一阵小雨,莽草中偶有游蛇。

走到9点多,到了蓝天凹。落山时,迎面薄雾中走出来一对老年夫妇,他们说,前面的下坡比上坡更为险峻。对,我们的下坡就是他们的上坡,他俩在山中农家住了一宿,一早上的山路。这是一对北方人,形态显老了一点,估计年龄不会比我大到哪里。

北方夫妇各携了一支登山杖,在淡淡的山岚中相挽走去。茫茫山林中,我似乎听到莫文蔚那首悠长的歌:“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是的,老了的日子,应该是如此平淡的相携前行。说句实话,至今我还真没想过人已老去,也没有像我父亲的晚年,重阳节的那天会刻意去寻找插了小三角旗的板栗糕卖家,更没有去登高望远。但是,自然规律还是无情地走来了。

那一天,我们上山走了两个多小时(没算上小车送的路程),下山道路险峻,走了近4个小时。到了安徽绩溪的江南村,已是下午1点,全程20多公里,走得两腿“铅沉”。大山的险恶,出山的溪汇大河,让我对古新安江的上游,以及古人权衡山路与水路的厉害,有了省悟。后来在市河道论坛上,让我也有了不错的发言。

我得感谢同样在享受“老年公交卡”的夫人,就在半年前,一起在金华九峰山中,她急性阑尾炎发作,偏偏又耽误了病情,上医院动了“大刀”。但对我这心仪已久的古道穿越,她努力随行。因为她晓得,这一路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还有,我键盘敲出的说古论今,以及对士人、行商的古道之行,都只是文字的想象。能走一走,是我的夙愿。

夫人说我们的旅行,不是看破旧房子,就是看偏僻角落,但她还是能随了我走,成就我对历史文化的坐实。譬如,史料中的杭州门户独松关,也是她陪同前往的。那是十几年前,在百丈镇,我们雇了一辆“摩的”,在一个连司机都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下了车。我们在一座山上打转,野菜都摘了一塑料袋,柳暗花明,终于看见了独松关。我说“激动万分”,读者您或许会觉得文字过分,但是,当那一座有过多少场历史血战的古瓮城关隘,从史料中原汁原味地跳出来时,所有的想象就此落了地,您能不激动?

我对方志史料的理解,大多掺和了这一种亲身亲历的恍然大悟。不少的方史大事,您可以“连水带泥”地肤浅写过,但是,有了实地的感悟,您具有了独具见解的语言,那才是地方文化的一道风景。古清波门怎么一个朝向?城门外的流水是如何走的?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祠堂在西湖畔的何处?明清时从长桥走往苏堤是如何一个途径?这就是对一个地方文化,应该有的求证。

人到晚年,以自己的知识,让日子过得更充实,这应该就是向上的生活。虽然不能妄称老有所为,但也能引以欣慰。这几年有邀我走读杭州的,也有邀我讲课的,对于弱项,我会明智婉拒;对于能掌握的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会让听者“听”有所得。

进入70周岁后,我完成了一本自己想写的书稿,一段南宋历史的真实还原,24万字。此书稿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刻意粉饰。从创意构思,到杀青完稿,我写了六年,受到东方出版社责编的肯定,通过审稿并签了出版合同。当我进入73周岁的日子,但愿能看到读者对此书的肯定。

人不能不服老,也不能倚老卖老,更不能有失落之感。一位颇有写作名望的老者和我微信交谈时,就流露出被人冷落的心态。其实,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倒沙滩上,极自然的。人老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欲”,一定要调整好。多做开心的事,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我在本命年的重阳节之前,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