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得从家庭抓起 烹饪也讲究文化沉淀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亚运会给了两位老师不少启发

2023-10-20

赵迪教孩子们唱小热昏。

赵登锐正在制作糖艺。

记者 章翌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杭州亚运会短片,全篇杭州话旁白。亚运会举办期间,不少杭州话“速成”视频也在各网络平台传播,“熬烧”“来赛”等成了不少国外运动员跟杭州市民学说杭州话的“热门词汇”。

网球运动员吴易昺爱吃的“忠儿面馆”迎来流量飞涨。郭晶晶、白岩松、施一公等名人打卡的新侨饭店,国庆期间也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一碗鲜辣爽口的常山索面。

这杭州话和浙江菜火热的情景,给了杭州两位“专业对口”的老师,不一样的启发。

传承老底子文化 不少学校早就开设了杭州话课程

说起杭州话,不得不提小热昏。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地道杭州话,讲老杭州故事。它也出现在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暖场环节。近日,第三届浙江曲艺奖颁奖晚会上,一群学生表演的小热昏《小伢儿说亚运》,让同台表演的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金一戈赞叹连连。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音乐老师赵迪是这群孩子的指导老师。东城小学2021年和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合作,成立小热昏社团,日常由赵迪专门带孩子们练,金一戈这样的大师也会帮孩子们调唱腔、谱曲目,《小伢儿说亚运》就是他专门为孩子创作的。

教小热昏,一大难点就是说标准杭州话。东城小学学生大多是九堡的“土著”和新杭州人,不少孩子对杭州话很陌生,“很多方言都能唱小热昏,但它发源于杭州,要演出老底子的味道,还得是一口原汁原味的杭州话。”赵迪直言,每次训练都会花半小时纠正口音,现在孩子们的杭州话说得有模有样。

像东城小学一样,杭州一些学校开始做方言课的尝试。

2016年,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开设了方言课,本地教师自编教材,将方言渗透到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此后,杭州市滨和小学也开设了方言课。

随着杭州话在亚运会上的频频展示,赵迪也有了更充沛的动力和点子。看过亚运会的开闭幕式,赵迪不禁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小热昏时的感受,“我当时开怀大笑,觉得特别好玩,我也发现很多不会杭州话的观众也在笑,我觉得这和亚运会一样,都是一种文化感染力的体现。”

正如她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杭州话和亚运会有契合的地方: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她也正琢磨着在音乐课上,教学生《梦想天堂》的杭州话版,以及一些杭州民谣。此外,她还建议家长在饭桌上、电视前,和孩子用杭州话聊杭州、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赛事,或者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在家庭里给孩子营造说方言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从小吃川菜的新杭州人 因这场宴会想把浙菜文化教给学生

赵迪带孩子们在台上唱着小热昏这天,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举行了延续13年的授服仪式,学生从胡忠英、叶杭胜等浙菜大师手中,接过厨师服,开启求学之路。

现场,记者见到了西湖职高的老师赵登锐,曾是西湖职高学生的他,也参加过这个仪式。两个月前,他被选为亚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的厨师团队成员,负责糖艺和食品雕刻,数百道菜里有雕刻而成的自行车、帆船、雷峰塔等运动和浙江元素,全由他和团队完成。

别看这些物件只是一道菜的配角,但是每个都富有意蕴。赵登锐介绍,比如出现在浙江传统名点中的糖艺帆船,“荡漾”在紫薯粉制成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上,“帆船既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亚运会迎来的首项赛事,也有‘一帆风顺’的寓意,把雕好的食品放在盘上,摆放的位置也要讲艺术性,就像画一幅山水画。”

赵登锐是个新杭州人,从小吃的是川菜,但这趟一个月的“国宴之旅”,也让他对杭帮菜、浙菜所蕴含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把自己体会到的,让学生感同身受,赵登锐也决定从文化上下手,“其实文化色彩浓郁恰恰就是浙菜的一大特色,许多菜肴背后都有美丽的传说,就像这次体会到的一样,做菜不仅仅是做菜,也很讲究文化的沉淀,我想在课堂上还原这次参加国宴的历程,给学生传递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图片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