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今辉新天堂

2023-10-08

13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保留了上百张采访证件。

奚源

挂在桌角的各种赛事证件,是我个人纪念杭州体育事业发展历史脚步的一种方式。它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型赛事落户杭州,也见证了亚运惠民的实在成果。

杭州,自古以来给人以温婉的江南水乡形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一曲脍炙人口的《梦想天堂》,让杭州的人文韵味更加深入人心。其实杭州也流淌着体育活力的血脉。无论是跑过西湖断桥的追风脚步,还是钱塘江上的矫健身姿,抑或是黄龙体育中心的震天呐喊,这座亚运之城,从来不缺乏体育精神。

爱看赛事的“杭儿风”一直刮到现在

2007年在杭州举行的女足世界杯,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国际大赛。当时的我还不是体育记者,热衷于在各种本地媒体的体育贴吧论坛发表各种赛事观点评论,偶尔能收获一些诸如文化衫、球票之类的互动奖励。那届女足世界杯的半决赛门票,就是其中之一。

那场比赛,是当时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举办的最后一场女足世界杯比赛。之前这里已经举办过6场女足世界杯的小组赛,虽然没有一场是中国女足的比赛,但上座率依旧非常高,没有一场低于3万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小组赛第三轮巴西与丹麦的比赛,有去现场观战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比赛的时候,全场球迷都在给巴西加油?”我回答说:“踢得好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吧,另外可能大家都希望巴西能击败丹麦,这样中国女足才能确保晋级淘汰赛。”朋友这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现在回想起来,本次杭州亚运会期间,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除了中国男足亚运队的比赛外,其他球队的赛事也几乎场场三万多人。虽然不比当年初见国际大赛的新鲜感,但杭州市民骨子里喜欢体育赛事,爱看体育赛事的那股“杭儿风”依旧保持到了现在,从未改变。

从横渡钱塘江游向国际赛场

亚运会开幕前一周,我们陆续拿到了自己的注册记者证。拿到证件的当天,有同事对我挂在桌角的一堆各种体育赛事的采访证件好奇地问:“以前都没怎么注意,你居然有这么多的证件!”其实这只是近一两年的证件,13年体育记者生涯,家里的“存货”估计得有办公室的十倍左右。说到这些采访证件,也算是我个人见证杭州体育历史脚步的一种纪念。

我的第一次国际大赛采访经历是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当年我被安排去采访的第一个项目——女子赛艇双人单桨项目,和本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后我采访的第一个项目——女子赛艇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都属于水上项目。两次采访的对象,南京青奥会来自余杭的潘婕,杭州亚运会来自桐庐的邹佳琪,都是杭州本土出身的运动员。这可以说是一个巧合,也可以说杭州这方水土确实流淌着浓浓的体育血脉。

杭州惯来亲水。这就不得不提这项参与度不亚于杭州马拉松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横渡钱塘江。

杭州有组织的大规模横渡钱塘江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果算上大家自发的横渡活动,时间跨度就更长了。期间经历过中断、再重启,但赛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每年报名都得像杭州马拉松一样抽签,再参加测试,测不过的不得参加。罗雪娟、叶诗文这些杭州泳坛名将,都是从横渡钱塘江游向国际赛场的。

当时的我,并没有想过杭州能够盛产优秀运动员的原因,直到几年后,一位圈内跑游泳的老前辈告诉我,“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看杭州”,我才开始逐渐明白其中的含义:看着陈经纶体校游泳训练馆每天络绎不绝接送孩子训练的家长,作为江南水乡,与水相关的项目可不就盛产人才吗?

全民健身圈的距离在不断缩短

最后再来说点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比如城市发展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和谐生态,也是亚运惠民的实在成果。

杭州市民的运动氛围和环境一直都很不错,除了前面说到过的群众体育赛事,这些年来,国际体育赛事也络绎不绝。就在前几天举行的杭州亚运会官方发布会上,杭州一下子又与国际皮划艇联合会、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国际曲棍球联合会三大国际体育组织签约,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脚步正在稳步前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开始青睐杭州?我相信跟杭州这座城市逐步提升的体育氛围密不可分。每年的杭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也常常有关于优化群众体育基础方面的项目——从学校体育场地便民开放,到新增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步道等等,我们身边健身圈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一点点地被缩短。

如同去年,杭州亚运会因故延期,杭州也不忘让亚运红利尽早地惠及百姓。在《杭州市体育场馆惠民十条》的颁布之下,56个亚运比赛场馆都在赛前实现了低免开放,让群众充分享受亚运场馆建设和亚运筹办带来的获得感。要知道,亚运会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大会未办、场馆先开放的先例。难怪不少来采访杭州亚运会的外地同行乃至国外同行,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都感慨:杭州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

今天,杭州亚运会就要闭幕了,这座城市又将迎来新的明天。或许再过许多年,杭州依旧是人们眼中那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但也别忘记流淌在这座城市中的体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