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在这片9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浸润了五千载悠悠时光的韵意,令人心驰神往。
走过了一季又一季,从夏蝉鸣叫,到雪花飘飞,余杭行进的脚步永不停歇,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2023年上半年,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6.1亿元、增长10.8%,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475.4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246.6亿元、增长15%,总量均保持全市第一。
除了是经济发展的“特优生”,余杭还是综合发展的“全能王”——
入选全市唯一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
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
连续2年获评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考评优秀等次;
连续3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
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核优秀等次;
连续5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捧回全省首批“神农鼎”;
连续6年勇夺全市各县(市)区综合考评第一。
当前,余杭正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奋力航向全新征程。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
着眼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余杭大力推动创新能级持续攀升。
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创新成果密集形成,全区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4.51%,人才总量超过38.5万,人才工作连续13年领跑全省。
坚持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中电海康等数字经济龙头引领作用,2023年上半年,余杭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52.2亿元,完成网络零售额1043.8亿元、总量全省第一。
在企业梯队方面,余杭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22家;截至8月,全区共有上市企业32家,其中境外上市13家,上半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
余杭高起点谋划建设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千年发展轴,构成“两廊一轴”的发展空间新格局。
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和双千年古镇文化,在余杭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交汇互融,留下了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径山茶宴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一代代先贤大家。沈括、陈元赟、洪昇、章太炎等群星璀璨,成就了余杭自古人文荟萃的美名。
乘着数字时代的东风,余杭数字文化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集聚众多文化领域头部企业和项目,创新创业和奋发拼搏成为新时代余杭人文精神新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人文经典源源不断。去年7月,坐落于余杭的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文化地标延续千年文脉。今年6月,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采集,留下了精彩亚运的余杭时刻。
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
余杭山水林田湖草兼备、城靓村美景秀宜居。
放眼余杭,“径通天目”的大径山是杭州西北的重要生态屏障,“集天目万山之水”的东苕溪穿境而过,西溪湿地、和睦水乡、五常水乡、南湖、北湖草荡、三白潭等湿地资源星罗棋布。
眼下,余杭深入践行“千万工程”,打造村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锦绣乡村,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
交通出行是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余杭区位交通优越,拥有“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杭州高铁西站枢纽,以及密集的地铁、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网,出行体验持续升级。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中国美院(良渚校区)、余杭第一中学(杭二中余杭学校)、浙大一院良渚分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全区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余杭还发布“溯·文明圣地之旅”等4条亚运专题游线和亚运城市体验点,形成良渚文化大走廊“10分钟旅游圈”,擦亮余杭亚运城市之美,点燃全民亚运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