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潇青 通讯员 魏金金 文
首席记者 郑超/视频
“新农人”董卓士,是个“80后”。9年前,他还是钻在法律行业里的都市青年。如今,自称“老董”的他,在海拔650米的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丹家村开起了“云端观光农场”,“新农人”一当就是9年。
对于“新农人”的理解,董卓士说,“就我自己来看,与传统农民相比,除了在种植理念上不同,‘新农人’把农业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在生活中享受自然,而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董卓士的农场主要种植玲珑菊。“因为喜欢陶渊明,也向往他诗里的田园生活,所以我就选择了种植菊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董卓士一边吟诵起陶渊明的诗,一边缓缓地说,“和诗里描写的一样,我的农场也紧邻一座山,叫大尖山。”
在农场里,董卓士自己动手搭建起了他的“菊斋”。
“‘菊斋’里一点一滴都是我农闲时自己拾掇起来的,到现在你看到的这个样子,我花了三年。”董卓士常常会在“菊斋”会友。菊斋的入口处用木栅栏做了院门,门口种了紫藤花和银藤花。每年4月,一串串紫色、白色的花就会挂满枝头,幽香扑鼻。
入门后绕过一片草地,是一棵枫树。枫树下有一张长椅。再入内,是一条小径,绿竹夹道,路旁立着一块木牌,一侧写着“借山而居”,另一侧写着“白云涌起,我步向白云”。“这条小路是我特意留的,就像‘桃花源记’里一样,穿过小径,你就豁然开朗。”董卓士说。
的确,穿过小径就开阔了。先是一洼小池,再步入,正对着大尖山,左边则是蓝绿的水库,白云似乎可以触手可及。
“这里是我的休息区,也是我会友的地方,是用集装箱改造的,可以打坐,可以看书,还可以闻香品茗,也可以上网冲浪。每天早上我会在长凳上打坐,这里很安静,只有鸟叫蝉鸣,以及牛羊的叫声。”
董卓士是嵊州人,像普通上班族一样,他每天都会开半个多小时的车,从嵊州来到柯桥的农场。到了冬天,就索性住在山上了,因为可以拥被听雪声。
“务农也不都是美好。”董卓士说,刚把农场搬来丹家村的头两年,由于不适应高山种植,花都冻死在地里了,亏了不少。
“但我始终坚持自然农法,不追求产量,也不打农药。”目前,他大约种了8亩多菊花,落地的新菊只有几千棵,需要人工除草,并给菊秆“打头”。“菊花的主茎顶芽要摘掉,才会长出更多新菊花来。”
今年,董卓士种下了3000棵菊苗,数量不算多,但方法很讲究,采用“片区轮作法”,每年在农场的不同区域种植,这样才能保证一年花茶的品质。
“我的菊花按朵卖,每朵品相都很好,金黄色的菊花冲泡在玻璃壶里,就像一朵玲珑球。”在董卓士的影响下,丹家村的农户们也越来越认可这种自然种植方式。“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做小而精的农业,把农产品的品质提上去。”
目前,董卓士的菊花在“朋友圈”就能卖完,不愁销路。
“接下去我还打算搭一个平台,可以作会友的茶室,更主要的是,可以躺着看看落日,丹家村的落日真的非常美。”董卓士憧憬着,“这就是‘新农人’和‘传统农人’的区别吧,以往农田里最多就是搭个小房子堆放农具,而这里承载了所有我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