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琦:追寻古意的自由

2023-09-03

《秋林散马图》140×180cm绢本设色 2018年

记者 夏琳

在艺术学习与创作的道路上,姚琦探索意笔的古意品位,追溯写意的怡情悦性,在捕捉自然生趣的同时亦在思索人类安身立命之境,不断追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古意,探知体验不同矛盾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于不安中安,找到当下的平衡点。

姚琦,浙江湖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研究生,师从刘海勇先生。

2010年,作品《荷塘》获浙江省第九届女花鸟画家优秀奖;2011年作品《露冷莲房坠粉红》入选浙江省第五届青年美展;2022年作品《瓶花小品》入选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浙江省青年书画小品展。

古静通幽:追寻古意的自由

多年前,我被赵孟頫《秋郊饮马图》画面中散淡而又苍拔的单纯之气所触动,我想从心灵的感受出发,在绘画实践中摸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物平衡,从而来获得以画养心的生命体验。

安与逸

画兔很像是与当下的自我对话,兔子具有两面性,静与动,像是书法用笔中的平正与险绝。有挣扎,有矛盾,也有受困的时候,审视自己的内心,深知自己画艺学养之不足,神往古人心中之逸境。

万物静观与四时佳兴

硕士论文期间,我对陈洪绶的瓶花主题作品产生浓厚兴趣,老莲的瓶花有一种简古、雅趣之美,幽静的瓶花空间里诉说着,脆弱与永恒,当下与古往,让人能回归清新雅净的自然本体。万物静观与四时佳兴,唱杜鹃之昂昂春阳,戏古荷之款款夏朱,乐田菊之怡怡秋劲,赏寒梅之铮铮冬玄。以瓶花载四时,品味生命的循环流转,体会老莲之自得心境,感悟与自然相连时的轻松自如。

流动的游戏

水墨画则是一场流动的游戏,去掉色彩的水墨是中国画中最简单的物质形式,它是一种无意图的自洽体验,正如石涛所说“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山竹之拙味内敛,葫芦之斑驳生趣,在物象的色彩消失后,以汩汩墨流直通内心,隐现生命之喜悦。

学术简评

2005年,姚琦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时,我是班主任,4年的渐进式研习增进了她对中国画的认知,并打下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尤其是着力于没骨花鸟画,她还涉足了对跨学科的体认,除了自己的努力,这还得益于国美国画一贯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氛围的熏陶。

她对花鸟画不仅真爱,而且在技道方面对自己有较明晰的方向,从未“躺平”也不“佛系”,工作6年后,于2015年考回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方向是写意花鸟画理论与创作实践。这一阶段的研习,在技法方面不再拘泥于没骨,逐渐融通细笔与粗笔;在题材方面由文人画的梅兰竹菊拓展至蔬果山花、瓶类器皿;在意境内涵方面由优美冲淡转向古意典雅。这些对艺术技法与品位的微妙转向,我想定与其平日读书与生活经历日渐丰富有关,也与其善于思索在认识世界与反诸己身的思辨过程有关。这种研习方式至其硕士毕业、工作多年后也依然不懈坚持,性情使然。这种坚持的阶段性成果反映在近年的几组作品中,逐渐形成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探索意笔的古意品位。追求着青藤八大的大写意“真放本精微”与技道合一的境界。比如《瓶花》系列作品取法陈老莲空灵布局,但增加了用笔上的爽朗,画幅呈现的拙趣与古意正是她的不羁与率性,这种对心性中的真诚与勇气的追求,我是鼓励并赞成的,因为这个时代不能缺失这种精神。

其二,追溯写意的怡情悦性。通过以我格物与以物格我的互证,将物我或天人的体认自觉尝试着转化为画面布白布黑、布实布虚、布疏布密等美的形式构成。姚琦对造化美学有一定的自我见解,她善于敏锐地捕捉到细小事物间的某种微妙联系,以物观心,将敏感而来的经验内化于创作。如她的《水墨瓜果》系列作品既取法于陈淳笔墨结构的精微,又注重经营留白取得空间的重构,自由畅快,是常理常情的“种瓜得瓜”与古典哲学的“无为”“自然”之间的积极互证。她想用这一实践方式来说明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不同于西方艺术写实观念的精神特质,并用简笔水墨追溯中国画的“写意”艺术语言如何超越技艺层面的某种精神旨趣。

其三,以写生实践转化经典与理法。从她的《兔》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她的聚焦点在于对花鸟画传统理法的梳理与有个性特征的创作。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从古人之心到如何运用于写生,从观物写生如何转化为创作,她在捕捉自然生趣同时亦在思索人类安身立命之境,这是一种将外在感官经验化为心灵的实践过程,从而体认“生生不息”之美。

姚琦的聪慧加之刻苦,在回溯经典的同时坚持开阔视野,在深究艺文世界的同时坚持打开一种属于自己的写意与自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会有更大的发展,期待。

——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