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本怎样才能“平易近人”?

2023-08-01

今年3月至4月,杭州日报官方微信推出了《难得湖图》系列解读报道,以《南宋西湖全景考——〈西湖繁胜全景图〉解读》一书为主要参考,结合大量印证材料,部分还原了700多年前的西湖风貌。

作为《南宋西湖全景考——〈西湖繁胜全景图〉解读》的作者,同时也是《难得湖图》系列解读报道的学术顾问,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南宋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陈珲首先谈到了研究著作的生活化应用。“现在有很多宋韵走读的活动,我也参与过一些。”陈珲说,此前,她曾应邀以《西湖繁胜全景图》为导览,带着走读团队实验式地在古钱塘门外走了走,“一个点一个点走下来,对照着图,根据我书中的考证,古今比对,这样的感觉非常好。”

事实上,在著书过程中,陈珲就意识到了研究文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问题。“我的作品是学术的,但我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用完全学术的语言去表达,当然,书中所有材料的考证、引用都是严谨、学术的。”她认为,研究文本能够通过一种软化的、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宋韵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这次杭州日报做的报道也是如此,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话,把《西湖繁胜全景图》的内容讲了出来。”

让研究文本尽可能贴近更多受众,实现“平易近人”,不等于胡编乱造。陈珲提出,有少数团体和个人在讲“宋韵文化”时存在“胡吹”的现象。“他们所讲的内容是没有经过考证的,是凭空想象的,或者他们获得的材料本身就存在错误。”由此,陈珲建议,是否能有更多的专家合作对研究文本进行通俗化解读,“让学术的内容往老百姓这边靠,需要有‘中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