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胜会何以载起杭州的端午情怀

2023-06-27

邱浩钧 蔡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如何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并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杭州西溪湿地的龙舟文化是一个成功样本。每年端午,整个杭州沉浸在喧天锣鼓中,百余条龙舟浩浩荡荡,踩艄行云流水、龙嘴浪花四溅、竞渡一气呵成,龙舟胜会已经成为杭州人过端午的“标配”。

从区域性的民俗到承载杭州的端午情怀,西溪龙舟的文化发扬展现了三个维度的城市内功。

绿水青山守护文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发源与其所处的山川河岳、自然物侯息息相关。守护好文化背后的“绿水青山”,就是为文化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清澈的河水和绿树的掩映,龙舟胜会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就荡然无存。

其实新世纪之初,西溪湿地曾在生态环境上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在“八八战略”打造“绿色浙江”的指引下,杭州连续6年推进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打造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让“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意画面重新回到了市民生活中。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溪湿地时再次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正是二十年如一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西溪才能成为杭州人“没事就去荡一圈”的天堂绿肺,龙舟胜会才能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

以人为本薪火传承

人的传承,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溪的保护过程中,杭州把原住民的权益视为重中之重,将迁出者全部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并推出农转居公寓、集体留用地政策等,让渔民转变为市民、股民。

今天,西溪的摇橹船师傅、非遗文化手艺人、鱼塘看护员,大部分都是湿地原住民。虽然早已经融入城市生活,但村民的自豪感依然与湿地紧密连接。早在端午前一个月,西溪周边的各村各户就开始积极备赛,在外的游子不远万里都要赶回来排练集训、参加胜会、阖家团圆,这种民俗的延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极为可贵。

此外,来自学者、智库、民间的自发保护和政府的全方面支持,都为文化保护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作为杭州学分支学科之一,西溪学研究成果以《西溪全书》为载体,已出版《西溪龙舟文化》《西溪原住民口述史》等70册,全面记录了西溪文脉的点点滴滴,对湿地渔耕文化中的养蚕织篮、社戏船拳、历史遗产等实现“应保尽保”。

以人为本的薪火传承激发了西溪人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为龙舟文化注入内生活力。

开放包容引领世界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龙舟已经成为一项国际赛事,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成立了龙舟俱乐部。

例如在6月初的美国第44届波士顿龙舟节上,杭州专门向友好城市波士顿捐赠一艘龙舟,以展示宋韵文化、传播亚运精神。

追求技巧的传统龙舟和以快为美的竞速龙舟融合互补,将龙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西溪早在2005年就引入了的国际化的竞速龙舟,并连续多年举办高校、地区之间的友谊赛。在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上,龙舟比赛将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并产生6枚金牌。

近年来,以龙舟为代表的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成为新潮流。杭州本就是拥有“江湖河海溪”的“五水之城”,为了更好地将水面开放给市民,杭州已经连续十一届在西湖茅家埠举办休闲皮划艇邀请赛,今年又围绕“碧水迎亚运”推出了西塘河、紫金港等10条水上运动河道,向全社会的爱好者开放。这不仅是文化的创新交融,更体现了杭州对城市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充分自信。

龙舟胜会,展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见证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热诚,彰显创新包容的中华文化精神,三者共同载起杭州的端午情怀,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