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工程”早已变身“千千万万”,遍布浙江、走向全国、享誉世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让无数城里人由衷赞叹:“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派别叫“山水田园诗派”,他们讴歌农耕生活,醉心于好山好水,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然而又不能不说,其一,他们笔下的田园山水,理想多于现实;其二,他们跟那些辛勤劳作于田间的底层人民毕竟不属于同一阶层。唯有在今天的中国,唯有在新时代,田园牧歌般的理想生活才真正变为现实,也才真正属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曾几何时,那些僻处深山的村庄,要交通无交通,要经济无经济,无数年轻人只能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的民谣是这些山乡共同的写照。抚今追昔,不能不感叹“千万工程”真可谓是“神来之笔”,让广大山乡的后发劣势瞬间转化为后发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打造出“金山银山”。“千万工程”催生了美丽经济,激发了山乡活力,村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设施越来越完善……最难得是好山好水好空气,这是人类现代生活的最高品质。
“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可说是一座发掘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富矿,从生态文明到文化建设,从经济发展到城乡统筹,从文化礼堂星罗棋布到学者、艺术家落户山乡,“千万工程”诠释的是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之路,是一条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之路。
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好好总结,从中感悟思想的伟力,又要立足新时代、扛起新使命,将“千万工程”发扬光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千万工程”虽然已化身“千千万万”,但依然存在空白与短板,需要加快提升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和公平,切实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千万工程”实践所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也完全可以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基层治理中推广,打造更多花园式社区,让广大城市居民也能拥有“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