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古镇,共享发展“窗口期”

2023-06-19

南开大学教授 余新忠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胡惠君

清华大学教授 仲伟民

浙江大学副教授 刁常宇

文/涂玥

发展时不我待,相聚也变得更为迫不及待。

日前,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临平大运河畔举行。与去年会期选在秋日时节相比,今年古镇相聚的时间提前了,似乎也更多了几分夏日的热烈。

大运河古镇“朋友圈”的老朋友们都来了。去年到场发言的“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今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大运河未来发展的更多期待。去年首届研讨会上发起成立的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中,41个古镇联盟成员代表几乎无一缺席。大家在对话交流中,总结分享过去一年的探索实践、经验成果,商讨探寻新一年里更多的创新与合作。

更多的新朋友也来了。高朋满座的会场里,来自历史、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古镇代表一道,思想交锋,“火花”四溅。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也在今年进一步壮大,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村太静,城太闹,镇正好。”开幕式上,知名主持人敬一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这一个“正好”就赋予了古镇动静皆宜的无限可能。可能性之一,便是借助当下热门的研学游,进一步盘活大运河沿线古镇。

随着今年研讨会上《大运河研学游线倡议书》的签署,接下来基于古镇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更多不同以往的研学游新线路、新玩法,有望被开发出来。中国美院国家造型艺术实验示范中心这样专业机构的加入,也可能会让今后的大运河研学游线,从衣、食、住、行到用、玩、赏、商,都迎来一轮全方位的升级迭代。

追根溯源,中国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是一种以交流、开放、融合、进步为特点的动态文化。举办古镇研讨会,丰富古镇联盟的内涵和外延,归根到底都是加强交流与融合,是将大运河沿线的众多古镇从“他们”变成“我们”,进而唱响新时代下的“大河唱”。

今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当世界目光聚焦于杭州,这里便成为了展示新时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借古镇联盟这个平台,借“我们”的集体亮相,更多大运河沿线的古镇都有可能成为“窗口”里的一抹风景。而这样的“推窗见风景”,未来,当其他运河沿线城市、古镇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我们”同样得以共享。

共享机遇,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景,而会成为切实的红利。由此,大运河沿线古镇也将如流淌千年的运河水一般,拥有延绵不绝的发展“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