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 人皆可为杨振宁

2023-05-30

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5月27日,在西湖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讲座现场,101岁的杨振宁以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他说:“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

“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这既是杨先生的谦逊,也是杨先生的自信。其在科学探索上达到的高度无疑将彪炳千秋,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充满家国情怀——他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身处异国时刻牵挂祖国建设,心系中国科技发展,心系中国教育,晚年更是回归祖国,重新加入中国国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都接见过杨振宁,他以自己的独特身份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学术交流。对于中国人来说,杨振宁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次才是伟大的科学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不论哪一项,杨振宁都做到了极致。

杨振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邓稼先之间的故事。1971年杨振宁回国,点名要见一个叫邓稼先的科学家,很机智地把邓稼先从“批斗”中解救出来,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两弹攻坚。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这样评价邓稼先:“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杨振宁评价邓稼先的话,其实与他今天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诠释,是相通的、一致的:立德、立功、立言,并非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一种“做人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这样“做人的原则”,“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而古人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也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对“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今天的我们完全应该超越古人,以为国为民把握“三不朽”,以实干担当践行“三不朽”,以奋斗精神成就“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