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人民职校获2022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中策钱塘学校孙银斌老师获2023年杭州市中职机器人技术应用(教师组)比赛第一名。

中策职校获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能技术大赛冠军。

交通职高汽修专业教师梁华侨指导社团活动。

杭州一年涌现8位“省特级” 老师中不乏“正高级”“金牌教练”

越来越多高学历老师选择职业教育,除了对职业教育的理性认知,明晰的上升通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他们“不仅选择,而且停留”。

去年,在职教领域,杭州涌现了8名省特级教师,4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讲师职称。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彬彬介绍,相比普通高中,杭州职教的老师也有很多机会给自己的教师经历增加分量。

机会从哪来?“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参加大赛。” 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教科室主任、正高级讲师傅晖点出了3个代表性的途径。

傅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得有些卷边的《商品管理》课本,这是她主编的“十三五”国规教材,目前已经是第二版。过去中职学校的专业教材,往往是高职或高校教材的简单版,比如傅晖这门课原本用的是《商品学概论》的教材,内容偏理论,“我们发现对学生来说,理论型课本不容易接受,所以就按学生的需求去做项目化教学,和企业合作编校本教材,这本《商品管理》就是根据实际运营过程,去讲怎么提高店铺的商品力。”

2007年,浙江省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随后由中职教师团队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不断涌现,不少成了“十三五”“十四五”国规教材,《商品管理》就诞生在这个大潮中。相比普通高中的教材,中职的专业课教材需要结合行业发展不断更新,这批既懂学生又懂行业的老师成了编写教材的不二人选,全省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6本核心教材中,有2本由傅晖主编。

“比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是连锁专业全国标准的制定校,也参与了全国移动商务专业标准的制定。这些都能成为参与其中的中职教师评职称的‘砝码’,这也是职教老师的一个独有优势。”傅晖说。

记者还注意到,去年晋升正高级讲师的老师,几乎都手握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奖牌,洪彬彬形容这是职教教师赛项的“奥斯卡”,不仅有助于职称评定,对人才认定也有帮助。中职老师带着学生在国赛、世赛上拿金牌,同样也是“金牌教练”,这类老师在中职学校比比皆是。

不仅教书还教技术 “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近九成

26年前,黄龙洞的世贸中心刚刚建好,彼时还是杭州市江滨中学老师的唐林达一如往常,在学校4点放学后,搭上公交车,坐1个小时,到世贸中心帮厨。

“老师”和“厨师”,这样的身份转换,唐林达“转”了半年,“当时跟着一位香港厨师学手艺,没有工资,每周一到周五下课后都去,雷打不动,周末还要挑一整天,从早餐跟到晚餐。”

如今,唐林达是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教科室主任,他不仅是正高级讲师,也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省烹饪高水平专业建设负责人,还是中国烹饪大师、西餐烹饪高级技师。他说,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不仅让非科班出身的他把手艺练了出来,也对职业教育的精髓把握得更精准了。

翻看杭州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介绍,都有在相应行业的技能认证,它反映着职业教育的一大“刚需”——既能上三尺讲台、又能玩转各种实训的“双师型”教师。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杭州则远超这个标准——去年,杭州“双师型”教师占比88.0%、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占比65.7%。

越来越多高学历的老师涌入杭州的中职学校,其中不乏毫无行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学校对“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的需求,他们何去何从?职教发展几十年来,和培养唐林达一样,杭州的答案都是:想方设法把老师推向行业。

作为烹饪学科带头人的唐林达,会参与制定新教师“双师制”培训策略。他介绍,如今老师入职前,有半年时间到企业“实习”,这基本上也是杭州中职学校培养新老师的“规定动作”,“新老师原则上2天回学校教学、5天下企业,一周没什么休息时间,非常辛苦。”但这种“补课”让不少老师拿到了工程师、技术员等行业的中、高级技能证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另一头,杭州的中职学校也不断吸纳在行业浸泡了数年的业内人。

年初,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对标四星级酒店新建的实训大楼——西玥酒店开业,酒店里设立了浙江工匠张勇的“大师工作室”。酒店负责人黄洪桥介绍,西湖职高2007年和张勇合作时,他就和青年老师一起上课、指导教学,今后还会在新的实训大楼里研发新菜、实境教学。

如今再看杭州中职学校,不仅有行业外聘老师,这类与行业顶尖大师合作的“工作室”也遍地开花,比如中策职校的“胡忠英大师工作室”、旅游职校的“樊生华大师工作室”、拱墅职高的“吉正龙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师来校,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还引进了他们的人脉、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和行业的融通。比如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樊生华与旅游职校合作后,不仅开设了“手工炒茶”选修课,还让一些学生、老师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一起下乡助农,培养出了不少高级制茶师,传承非遗技艺。

和学生像“父母”“哥们”一样相处 不少老师还有“昵称”

今年“五一”期间,西湖边的“最美人墙”因为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出行服务,冲上热搜,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毕业生盛泽韬就是人墙的组织者之一,负责100名志愿者的“岗前培训”,空闲时帮着游客指路,每天都要义务服务5小时左右。建设职校的20多名学生,跟着他在现场帮忙。

“我是杭州人,每次听到大家对我们服务的感谢和赞美,心里很自豪,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肯定。”盛泽韬已做了7年公益,也是他所在的公益组织里最年轻的理事。

采访中,有位老师的观点让记者印象深刻,他推心置腹:“中职学生多数是‘珍贵的普通人’,他们有一种‘情怀’,希望用一技之长给社会作贡献。事实上杭州很多行业中,都有中职毕业的学生,他们成了建设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普通”可能在于他们从事的职业,“珍贵”则在于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恩。

当然,若少了有情怀、用心的老师做引领,也培养不出像盛泽韬这样“珍贵的普通人”。

周五下午3点放学后,全班学生安静地画着静物素描,教室后门处,老师也跟着画。这样的场景已是拱墅职高老师王兰芳班上惯常的“风景”。

“因为我们是美容班,如果升学考高职考,专业走的是工艺美术类,要考画画,我就想让他们多练练,我这个零基础的也陪着练,让学生们心里舒服点。”王兰芳的经历也颇有些“传奇”——老杭大毕业后,她先在拱墅职高当数学老师,后来因为兴趣,转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老师。

做了十几年班主任,王兰芳对培养学生很有心得,“中职学生要格外关注心理,所以格外讲究陪伴,不能太急,现在我和他们处得很好,他们会叫我‘芳姐’或者‘老王’,下课经常和我聊人生、帮我揉肩。”说到这,“芳姐”笑得很开心。

老师陪着学生发展,这似乎是中职学校老师的一个共性。

中策职校数学老师杜静在学生中也有个“昵称”——度娘。“孩子们经常把百度叫‘度娘’,他们这样叫我,可能觉得我又像他们的妈妈,又是一个‘智囊袋’。学生们下课经常会来问我一些常识或学科问题,有时候被虫子咬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会第一时间来找我。” 杜静打趣地说,“一个个都像我亲生的!”

培养“珍贵的普通人”,杜静也认同这个看法。“我们努力把知道的、掌握的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基础。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他们走的是正道,无论将来做什么,我都很高兴。”杜静所说的,或许也是多数中职老师心中感想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