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中策钱塘学校智能制造专业。

西湖职高建筑装饰专业软件课堂。

美术职校制作宋韵服装。

搬好“梯子”:学生如何翻过学历的高墙

记者注意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微词中,学历是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读了中职,就等于学业来到了终点站。

真实情况如何呢?

翻开去年的杭州市区各类高中报考指南,厚厚一本书里,有关“中本一体化试点”的内容仅有两页。对此,人民职校副校长于伟伟说,和很多职高的升学路径一样,“中本一体化试点”很容易被忽视,“指南翻着翻着就翻过去了。”

这几年杭州中职学校的升学率变化,是一条陡峭的上扬曲线。从2018年开始,5年间,杭州主城区的中职学校升学人数增加近2000人,比例从不到70%,增长到近94%。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年杭州中职学校开设了越来越多的“3+2”(“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据统计,今年杭州将设230个专业点,拟招收9000余名学生,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了近26%。

这几年,杭州“中本一体化”招生规模也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今年招生333名,比去年增加了118人。这项具有破冰意义的招生改革,让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后直升合作的本科院校,拿本科文凭,吸引了很多家庭。2018年后,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等相继有了自己的“中本班”,都是本校王牌专业。目前共有12所“中本一体化”招生学校面向杭州招生。

交通职高校长金宏很清楚“中本班”从0到1的过程,“省教育厅会评估学校专业,我们要准备很厚的一本材料,还要面试和答辩。”交通职高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在今年全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期绩效评估中拔得头筹,新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中本班”,“这个领域需要很多人才,我们就是选择和时代发展接轨的专业来做‘中本班’。”

进入“中本班”并不意味着“躺进”本科,中间还隔着一个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但上线即可被录取,难度比普通高考要低,“中本一体化”元年“入局”的中策职校,两届“中本班”的所有学生都顺利升入了浙江科技学院。

在各大职高招生计划中占大头的,还有“中高职一体化”班,今年“中高职一体化”班占中职总招生规模的36%,2025年这一比例计划达到40%。前文中提到的杨龙,当初就是以这里为起点,一步步考上了研究生。

在很多职业教育者眼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高效,中职学校与对接的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部分课程下移到中职,节约了一年时间。而这些学生想继续升学,需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杨龙的老师傅茜说,很多学生高中阶段就确定要参加专升本考试,“高三第二个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大学三级的英语了。”

除了“3+4”“3+2”,中职普通班的升学通道同样清晰。杨龙的学长鲍汉源,3年前完成了法国SKEMA商学院学习,拿到了会展与旅游战略管理硕士学位,他回忆说,“高三时学校会把想实习的和升学的学生分成两个班,升学班的学生专心备战单招单考。”在高职的招生计划里,部分本科学校还会有少量名额,考上的话相当于直接读大学本科。

这几年,于伟伟一直和人民职校学前教育“中本班”的学生保持联系,“她们毕业后可以去非常好的幼儿园做老师,也有很多学生正准备考研,做科研,也有想去澳大利亚、英国留学深造的。”傅茜也从杨龙那里得知,这帮一起考研的同学,最终的目标是读博。鲍汉源也想在35岁前考个在职博士。他们的眼前充满机会。

“赛道”哲学:升学导向下为何更要文技并重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升学后,另一种声音的出现很值得警惕: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或许是无用功,不如把时间省出来补文化课。

这样的观点看似是合乎逻辑的——如果选择升学,中职只是学业的一站,要重点抓好文化课,为读大学做好充足准备。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从改革开放后,以半工半读为主要形式的校企合作恢复开始,到如今的合作培养、企业订单班,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一直被认为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不二法门”,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一直沿用的基本路径。德国的“双元制”被视作中国职教的“榜样”,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文武兼修”,为德国提供了足够的高端职业技术人才。

和德国一样,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同样需要大规模的技术型人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发出一种声音,在高端制造业或其他技术型行业,很多人才需要职业教育去培养,“因为培养周期更长,校企合作就要做得很好。”

因此,时隔2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传承技术技能放在突出位置,并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七项办学基本原则之一。人民职校校长金卫东也直言,越是升学导向,职业教育越要和企业合作,“必须承认的是,职业教育选拔上来的学生基础相对偏弱,文化课起点低”,通过提升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立足、成才的途径。

“不要跑到别人的跑道上”,鲍汉源的经历能从某种程度上佐证金卫东的想法。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出色的职业素养帮了他很多次。

单招单考后,鲍汉源以高职学校的海外项目为起点,到外国的酒店实习,“能通过研究生面试最主要还是因为我实习经验比较丰富,我和他们院长也聊得特别好。”而到亚组委应聘,海外实习经验和专业方向的对口也成了他脱颖而出的理由,“我语言能力也在线,这也是这些年和外国人实战锻炼的。”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职高生的升学路径,对文化课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力求平衡。普通3年制班和“中本班”学生要面对的单独招生考试,要考语文、数学,以及职业技能操作、理论,文化与专业的重要性“五五开”,而由中职与高职院校自主制定的“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学生的升学考核更有“个性”。例如中策职校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环境监测技术“3+2”班,选定了10门核心课程,到高三没有不合格即可通过,也有其他专业会随机抽测两门课,但一定保证1门文化课、1门专业课。

离杭州亚运会召开还有一百多天,鲍汉源比之前更忙,在满是研究生的团队里,他是部门的英语发言人。同时,得益于在酒店的实习经历,他与外宾交流得心应手。

“殊途”同归:成色足的文凭让学生越来越有信心

为了满足国家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庞大需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发生变化。去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被摆上天平的两端,成了同等地位、同等价值的两条轨道。

在和鲍汉源交流时,这个词被他反复提起。事实上,他也概括回答了一个很普遍的疑问:“即使考上本科、读了研究生,文凭成色足吗?就业时可以和走普通高考上来的学生平等竞争吗?”

至少在鲍汉源这里,答案是肯定的。得益于国外的教育体系,他能从大专生一跃成为研究生,由于学校学位受教育部承认,他这张文凭含金量和本科考研的同事们的分毫不差。对杨龙来说,执着考研的一大原因,是觉得专升本后拿到的本科毕业证书上,有一行小小的“专升本”字样。但于伟伟觉得,不同于自考或成人高考,这张文凭在申请国外学校和考公务员时都会被一视同仁,并不会影响它的价值。

其实,价值早在他们走上这条路时就体现出来。“考研可能对学弟学妹们来说还很远,但并非遥不可及。”上个月,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中策职校2015级烹饪专业毕业生张永武回到母校。站在学弟学妹面前分享,他一直在强调一件事:树立升学的目标不断努力,是比获得文凭更重要的事,“职高生考研现在已经是个常态,每个人都有机会,看的就是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这种心态,几乎出现在每个受访的中职毕业生身上。

鲍汉源直言,再回头看自己的升学路,“从一个中职生到研究生,感觉很悬殊,但是一步步走过来,其实我觉得一点都不难。重要的是之前要做好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或者选定一个方向。”

对学历的追求,也让中职学生对未来的想象不断拔高。

“中职学生对自己定位都很清晰,他喜欢这个专业,向往更高的平台,要顺应社会的评价标准,升学就成了自发的选择。”回想自己学生的漫漫升学路,有一点傅茜很笃定,“不管走哪条路,通向大学以及更高学历的路,都是很畅通的。”傅茜一直给学生传达“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理念。她觉得,在学历上做好提前量,才能让学生寻求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