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 绘
“普职分流”并非我国首创,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这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的必然结果,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对知识的接受形式、程度也不同。了解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普职分流”的核心逻辑。
记者 王厚明
前不久,杭州市教育局发布2023年各类高中招生政策,明确今年按所有初中毕业生均能升入高中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协调发展的要求制定招生计划。
近年来,社会上总是存在这样的疑问:这些年杭州一直在扩充高中教育资源,为什么不能多建一些普通高中?为什么要在高中阶段就进行“普职分流”?能不能让更多孩子去读普高、升大学?
“普职分流”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普职分流”能不能取消? 从一次网民的“误读”说起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普职分流”,取消行不行?
去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正式实施。新《职教法》的实施,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取消普职分流”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普职分流”取消,今后所有孩子都可以读普高了。
记者仔细对比了新老两个版本《职教法》。
老《职教法》第十二条: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这句话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及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求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普职分流”大体相当。
新《职教法》中,没有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许多人误读成“取消‘普职分流’”。事实上这句被改成了“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以杭州为例,近两年市区各类高中在制定招生计划时,普职比大致是6∶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职教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是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让职业教育的发展跟普通教育的差别减少,但并不是不分流。
采访中,很多专家和研究者普遍认同一点:每个学生的发展有个性差异,人人都读普通高中并不现实,而需要接受“适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文化成绩相对较弱、但技能特长突出的孩子,职业教育可能带给他们更好的发展。
在2022年3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再看杭州。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共计307个,涵盖16大行业,与杭州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基本匹配,在校生人数对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分别为3.9%、20.3%、75.8%,精准匹配杭州主导产业。“由此可见,杭州职业教育对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线技能人才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职分流’的必要性。”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普职分流’依然存在,只是不像过去那样‘一刀切’。”一位业界专家分析说,新《职教法》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因地制宜”,不同区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政策,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职业教育政策方面可以区别化,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自己的创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