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郅昊 文/摄
沿着之江路一路往西南而去,在钱塘江上游的东洲岛,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有限公司坐落于此。每天,大量中药汤剂在这里煎制。
在公司煎药区,一排排“高压锅”正滋滋冒着热气。工人们忙着更换药包、添水,并对熬制好的中药汤剂逐一分拣。密封分装好的一袋袋汤药被贴上信息单后,立即将被送往全市各大医院。
带着记者参观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杜伟锋,他的工作是不断研发、改进传统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技术。“疫情之后,人们更信赖中医药了。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煎药中心忙了很多。”
曾有段时间,杜伟锋感到中医药不被人重视,眼下的忙碌给了他更强烈的信心——一定要把中医中药发扬光大。他希望,能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更多优质药、放心药,并把中药的治病机理说清道明,让更多百姓相信中药,爱上中药。
人物名片
杜伟锋,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炮制、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加工等研究。他主持过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13项。他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像炸薯条一样规范炮制工艺
“走,我们去生产车间看看。”下午4点多,杜伟锋换上一身白大褂,带记者走进生产车间巡查。在这里,炮制完不久的麦芽被均匀地铺开摊凉,一台大风扇正来回“摇头”,使劲吹散麦芽蒸腾着的热气。
杜伟锋抓起一把麦芽闻了闻,又挑出几颗端详。“麦芽的芽没有掉,这样的炮制程度刚刚好。否则,营养价值会大幅降低。”
在检查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中,他最关心的环节就是炮制。
炮制是中药加工方法之一,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但是,先辈们留下的操作手续不够量化,药工只能凭经验炮制,且工艺较为传统,加工出来的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
而这些刚“出炉”的麦芽,是杜伟锋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次实验,确定了最适宜的炮制温度和时间,然后用智能化机器加工出来的。
“我们做的事情,就像快餐店炸薯条:土豆切多宽,炸多少时间,用多大的火,加多少盐,都要形成统一的指标,便于推广。然后,不管谁来操作,炸出来的口感都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标准化生产。杜伟锋追求的是让中药饮片生产也达到这种效果。
浙江是中药资源大省,“浙八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要将“浙八味”的功效发挥到最大,规范化炮制是非常重要的。
杜伟锋联合其他专家对浙贝母、白术、乌药等著名浙产药材展开研究,首次将中药在炮制方面的经验性描述转化为工艺参数,并结合现代智能化炮制设备打造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据统计,该系统已在8家饮片生产企业和11家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推广应用。截至2022年,系统帮助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
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解码”中药
不少人会说,中药是稀里糊涂把人救活。确实,中药治病在华夏大地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有很多治病机理没有研究透,历代先辈们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份神秘感也让不少人对中药敬而远之,甚至排斥。
“为什么中药经过炮制,毒性就减弱了?炮制前后,成分有什么不一样?”在杜伟锋看来,中药治病的机理研究也很重要,“找到药材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些成分,并把它说清道明,才能让更多人相信中药,中药也能明明白白地把人救活。”
比如,很多古籍都记载山茱萸经过炮制后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古人未能发现炮制后,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杜伟锋设计了实验方案,利用现代先进设备,分离得到了一个名为山茱萸裂苷的化合物,并在两组小白鼠身上设置对比实验,确认了该成分对肾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一研究,让山茱萸的功效机制“真相大白”。
目前,中药行业还比较传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后,杜伟锋觉得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对于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检测时间长、检测成本高等问题,他们探索出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技术:通过红外线检测药材的光谱,就能对有效成分快速测定。该技术适用于浙贝母、白术、白芍、杭白菊等浙产名中药的检测,为中药质量快速初筛提供了新方法。
“现在科技手段先进多了,我们需要设法多和中药行业相结合,赋能中药饮片生产。”杜伟锋相信,未来中药行业一定会更加现代化,中药一定能造福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