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蓉:推动治疗方法朝着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前行

2023-05-25

记者 敖煜华

近些年,肺癌治疗已完成数次突破,从化疗(化学药物治疗)、靶向(靶向药物治疗)到免疫(免疫药物治疗),不同时代治疗方式的更迭,意味着肿瘤治疗一直朝着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前行: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痛苦。

“我们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适度的筛查手段,做到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采用适度的检查来全面评估病情,希望以‘最小的治疗’取得‘身体的最大获益’。”张仕蓉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她工作的内容和愿景。

人物名片

张仕蓉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部主任、分子病理中心负责人、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临床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专注于肿瘤分子诊断、分子病理多技术平台的优化开发及技术推广,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5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牵头主编及参编多部全国临床肿瘤分子诊断专家共识。

曾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精准分型为肿瘤患者寻找新靶点

63岁的李女士(化名)早在4年前就发现肺部结节,但没当回事。之后又因右臂上抬疼痛就诊,胸部CT提示“左上肺结节,大小约2.0cm×2.6cm”,后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肺腺癌”,且已有多处骨、淋巴结转移,但还好基因检测提示“EGFR突变”,这意味着可以选择口服靶向药物治疗。之后,李女士背部出现溃疡,并不断增大,同时双腿无力,行走困难——这些症状提示病情已经发展至晚期,身体可能已经耐药。

“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考虑患者的皮肤溃疡是由肿瘤所致。”张仕蓉告诉记者,“由于不同的检测方法会导致报告结果不同,在接受靶向治疗后,我们现在常常通过血液基因检测来明确耐药机制,但因血液中游离的DNA比较少,不一定能被检测到,就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变异‘假阴性’的结果。”

为此,张仕蓉会同团队成员并咨询了权威专家马胜林教授的意见,决定直接对患者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时对溃疡区域给予放疗处理。不出所料,皮肤组织的检测结果提示“转移性腺癌”,并且存在“MET基因扩增”,这就明确了耐药机制,制定了新的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目前,李女士的皮肤溃疡已痊愈。

有些肺癌患者在通过张仕蓉和她团队的检测以及精准分型之后,可以明确找到靶点,并用上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张仕蓉说:“围绕着EGFR突变晚期肺癌患者,我们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进行3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早期放疗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该研究结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让精准医疗的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点检测到多点检测,从单基因检测到多基因检测,对于耐药的患者,如EGFR耐药后的患者,会有多个耐药突变的可能。我们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耐药突变类型,选择后续的治疗,因此,单点突变的检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张仕蓉表示,“我们需要把高通量测序技术,逐步在肺癌诊疗当中应用起来。”

所谓高通量测序结合多基因panel检测就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多个点位,以此解决TMB以及其他免疫标志物的问题,所以,高通量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张仕蓉始终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专业惠及更多患者。“现在肿瘤病人的群体庞大,但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医疗资源不足以满足当前肿瘤早筛和精准分型的需求。”在张仕蓉和她团队的设想中,他们要开发一套“肿瘤即时检测系统”,每个医院只需配备一台检测仪器,医务人员把病人的样本放置进去,系统就会生成半定量的检测结果供医生参考,“如果有更高层次的检测需要,可以将样本送至我们中心实验室。这样可以让精准医疗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层面的肿瘤患者。”张仕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