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抢走的文物能否“归去来兮”

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2023-05-25

七家德国博物馆已开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以确定它们收藏的数千件中国文物中,有哪些是在义和团运动之后被抢劫和走私出中国的。这可能涉及瓷器、青铜器和画卷等数百件文物。(《参考消息》5月23日报道)

尽管八国联军抢走的文物能否“归去来兮”是个未知数,但在历史时空的深处,需要某一种“开始”。

鸦片战争后,在尝到“夺宝”甜头后,西方兴起到中国“寻宝”的热潮,众多外国探险家、古董商等从中国各地带走了难以数计的文物。

报道中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军人、平民和传教士展开大肆抢劫,包括北京紫禁城在内的中国皇家宫殿也未能幸免。”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大清的国运又往下滚了好几个台阶。这一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挟光绪仓皇逃往西安,丢下北京这座古城饱受涂炭……

有数据表明,在1842年至1945年的“耻辱世纪”中,中国约有1000万件文物被劫至海外。有的数字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比如流散于海外12个国家的甲骨,多达两万余片。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日本)的公共博物馆中,收藏了约160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然而这只是流失的中国文物的20%左右;其他80%左右的海外中国文物,收藏在私人藏家手中,大多都没有公开。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国宝流失百年祭》(常青、黄山著)一书,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物流散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整理与介绍,从“中国西部探险第一人”——斯文·赫定开始,分十一个章节叙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在罗布泊、敦煌、黑水城的探险经历,以及他们掠走的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汉代简牍、敦煌文书等众多珍贵文物的情况。

国宝流失海外,一方面是西方探险家的“巧取”和列强的“豪夺”;另一方面是彼时中国国家孱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国宝根本得不到重视和保护。所以,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只有国家强盛、世界和平,国宝才不至离家失散、遭受厄运。

近年来,德国开始归还其殖民时期掠夺来的物品,许多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和掠夺的文物,终极目的是促使归还文物。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做法,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为当年那些流失国宝未来可能的回归奠定基础。

文化研究的动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源于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无论是德国学者研究八国联军掠夺的文物,还是中国学者编著《国宝流失百年祭》,都是这个道理。

保护传统文物和文化古迹,是国家战略。而人类的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当然离不开价值连城的文物、绚烂多彩的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