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挽回损失7.9亿元

浙江检察通报近三年涉企民事案件情况

2023-03-30

通讯员 阮家骅 记者 王艳颖

3月29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召开了以“发挥民事检察职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三年相关工作情况,发布了全省检察机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十大典型案例。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涉企民事案件5732件,提出监督意见3448件,法院采纳3220件,支持起诉83件,促成和解68件,合计为企业挽回损失7.9亿元,入企宣讲138次,提供法律咨询300余次,推动为企业解决问题150余个。

“简单来说,通过民事抗诉、检察建议等方式,审查、纠正涉及企业的错误民事生效判决,监督或协助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大力打击虚假诉讼等行为,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浙江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孙颖解释说。

据了解,打击涉企虚假诉讼,一直是浙江民事检察的工作重点之一。虚假诉讼是扰乱正常司法秩序、破坏社会诚信的一项“顽瘴痼疾”,特别是涉及民营企业的虚假诉讼,既损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也会对营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破题?三年来,全省各级检察院运用数字化智慧手段,常态化开展涉企虚假诉讼监督,纠正了一批“假案”,为企业挽回损失3.7亿元,同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虚假诉讼线索155人,追究刑事责任67人。

发布会上,浙江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胡薇还分享了一些“干货”,给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避避风险。

首先,胡薇建议企业家们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虚假诉讼多发、易发于民间借贷、合同担保、案外人执行异议等纠纷中,所以要重点关注交易对方涉及的相关诉讼,比如对方企业短时间内爆发大量不正常的劳资纠纷案件,就可能存在恶意串通,利用职工工资优先受偿的规定转移财产。

其次,企业本身要规范经营,增强自我保护。日常经营中,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同时提高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合同书、借款还款购货款凭证等书面证据。在签订合同或进行交易前,可以通过信用中国(浙江)网站查询虚假诉讼名单信息、司法机关公布的职业放贷人名单、中国裁判文书网涉案信息等,全方位了解交易对方情况。

最后,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企业要及时依法维权。检察官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虚假诉讼既有可能是交易对方单方炮制,也有可能存在串通其他人员恶意提起的情况。企业如发现虚假诉讼案件线索,要及时向当地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控告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孙颖表示,接下来,浙江检察机关将进一步畅通涉企民事案件司法救济渠道,强化精准监督理念,提高工作实效。“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市场主体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诉累,能集中精神来创业,‘只要依法经商,就有法治护航’!”孙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