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村“乡村人才公寓”。通讯员 凌伟江 摄
记者 邱丹晨 张世新 通讯员 虞思元
每当夜色降临,海宁市海昌街道利民村就变得热闹起来。在村子附近产业园区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回到村里的“乡村人才公寓”,旺盛的人气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了,饭店、早餐店等都有,还有车位。最重要的是,开车到公司只要10分钟。”浙江欣奕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谭绵文介绍,去年年初,他从公司宿舍搬到了利民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
利民村党总支书记薛群明介绍,依托于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目前,整个村子打造了2300套“乡村人才公寓”,65%以上租给了园区的年轻人,行情持续走俏。
依托产业园区,八成村民当上房东
走进谭绵文租住的公寓,宽敞明亮的格局让人眼前一亮。公寓一共五层,每层楼有三套小公寓和一间公共会客厅。每套小公寓的租金在600元到900元不等,都有厨房、卧室以及干湿分离的卫浴,洗衣机、空调、冰箱、电磁炉、油烟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原木色的整体装修风格也十分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谭绵文说,村里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房东就住在楼房一层,会定时打扫公共区域,偶尔在碰面时会和主动他聊聊天,问问他有什么需求。特别是他春节回家的一个月,还主动给他减免了一个月的房租。此外,公寓安装的指纹锁和监控摄像头,也给他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虽然工作很忙,但有舒适的住所,也就没那么焦虑了。”谭绵文说。
在利民村,有365户村民当上了房东,占了全村总户数的八成。薛群明介绍,2017年大部分村民在重建房屋之初,就按照出租房的标准进行规划布局。周边满足基本生活的商业服务网络也很完善,1公里范围内还有一所学校。
当然,“乡村人才公寓”的吸引力不止于此。漫步在利民村里,每家每户都是精致的小洋楼。最近这段时间,村里的绿化、亮化工程也渐渐“靓”起来了。
利民村“乡村人才公寓”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薛群明看来,这是因为村子天然的区位优势——利民村位于海宁市北郊,谷水路南侧,距离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都不到4公里路程,开车不过十分钟。
盘活闲置农房,乡村人气与日俱增
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租房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村民闲置房的高效利用问题。早在2021年,利民村所在的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就开始谋划打造“乡村人才公寓”,为有租房需求的产业园企业员工和有闲置农房的村民牵线搭桥,并在当年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
“有两家当场定了十几间,但更多的企业还在观望。”薛群明坦言,那时进出村里的路还是泥路,一下雨能踩一脚泥。“配套不完善,路也不好,人家不愿意来住,我们挺理解的。”
失望之余,薛群明更加确信,想把房子租出去,就必须改造提升。自2021年起,利民村便推进基建,直到2022年中秋节前后,第一阶段的改造提升终于告一段落:雨污分流、庭院翻新陆续完成,柏油路从主干道一直延伸至每户家门口,全村还划设了700多个机动车停车位。
环境提升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利民村的人气越来越旺。2021年登记在册的新居民只有800多人,如今猛增到了3700人以上。水果店、饭店、早餐店、超市、电瓶车店面等也越开越多。
最近,为了进一步做优“乡村人才公寓”服务,同时也为了给村民增收,利民村鼓励村民将自家闲置房一起打包出租给村里,再由村里对接给有承租意向的企业。
利民村村民李明华表示,他家有多套公寓待出租,因为退休后爱好旅游,平时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管理出租公寓,听说村里有了这样的新模式后,立刻报名参与了。
提升乡村吸引力,让青年人才真正留下来
“村民有稳定收入,员工住有所居,企业稳工留人,这是利好多方的事。当然了,并不是把房子租掉就万事大吉。”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做好租房“后半篇文章”,当地考虑在几个村试点“公寓管家”,实现从租房到维护、管理的全流程服务。“管理好,品质优,流动性就小,大家住得也越舒心,实现良性循环。”
在薛群明的手机微信里,有一个租房协调群。“街道、村干部、企业代表和网格员都在群里,村民有房子出租、企业员工要租房,或者反映什么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沟通。”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眼下,包括利民村在内的多个村庄、社区正积极推进更高规格的人才公寓落地。新的人才公寓建好之后,不仅能将更多青年人才引进乡村,参与投资的村子还可以稳定地得到一笔租金收益。
“目前已摸排出了村子西面一块空地,离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都很近,可以说是村子的‘黄金位置’。”虽然周边不少村都在争取,但薛群明信心十足。
高品质产业新城,对应的是高品质产业新村。在薛群明看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仅是园区管理方的工作,更是周边村社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利民村正有序推进全村安防工程建设,监控、密码锁加装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在北面的空地建造健身步道、篮球场和足球场,做足休闲娱乐配套,持续擦亮“乡村人才公寓”这张“金名片”,让更多优质人才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