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文武双全岳少保

2023-02-10

《中兴四将图》(局部) 刘松年

徐骏 摄

朱光明

最近,电影《满江红》的热映,让本就家喻户晓的南宋名将岳飞再次引起关注。电影《满江红》里,整部影片没有岳飞出现,却又无处不在讲述着他对那个时代的影响。今天,重提岳飞或者《满江红》已不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烙印于心的家国情怀。在战场上,他是叱咤风云的将领;在生活中,他为子为父;在学养上,他也是文采出众。

自古英雄出少年

岳飞,河南汤阴人。父亲岳和,是个农民,生活不富裕,可总是节俭粮食来周济更加贫饥的人。有人占了他家里的粮田,岳和直接把被占的部分送给对方。关于岳飞的名字,有一个吉祥的传说。《宋史》曾载:“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岳飞,字鹏举,名字中寄托着父母的美好愿望。

岳飞自小“少负气节,沉厚寡言”。他在思考什么呢?我猜,十有八九是兵法。岳飞自幼好学,喜读兵书,日夜琢磨。作为将领,身体素质好、力气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项羽力能扛鼎,神勇盖世。岳飞也不逊色,他“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注:宋朝一石大约相当于今日110斤)”。在《宋史》中,曾用一个“神力”传神地体现了岳飞力气之大。

或许,岳飞深感自己若只有力气不懂战法,便仍是孤陋寡闻,于是,他决定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岳飞拜家乡的周同为师,学习骑马射箭,“尽得其术”,能左右开弓。周同去世后,他跟随陈广学习刀枪。那个时代,骑射和刀枪是打仗必备的技能。在家乡汤阴,岳飞为入伍做足准备。北宋宣和四年(1122),刘韐(注:音为gé)在真定府(今石家庄)招兵,20岁的岳飞从此开始他的军旅生涯,收复建康(今南京)、襄阳六郡(注:六郡为襄阳、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均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等地,在北伐中,“岳家军”形成较大影响。于是,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学者孙毓修在《岳飞》一书中谈到,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名人不少,但是一提到名字,老少妇孺皆知的大概只有两人,一是关羽,一是岳飞。孙毓修考证关羽生平,谈到“其可传者,忠义之气过人,勇武之略盖世,受后人之崇拜,亦固其宜”,但是和岳飞相比,则后来者居上,“而武穆之为人,尤足为少年之模范”。在孙毓修看来,这两位著名的将领,还是岳飞更胜一筹。

血泪心声铸壮词

儿时听故事,岳飞时常被提起。岳母刺字、直捣黄龙、三拒诏书等故事耳熟能详。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今难忘。

以岳飞为背景的小说、戏剧很多,比如清代钱彩的《说岳全传》,流传甚广。而在提到一位武将时,大家往往会想到他打了多少胜仗,参加了哪些著名的战役,很难想到他写了哪些文学作品。而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武将写诗作词也不稀奇,比如,范仲淹、辛弃疾等都有着难忘的军旅生涯,写下不少诗作。但是范、辛二人留给后人更深刻的印象是文学家的身份。岳飞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尽忠报国,已是无人不知,而署名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更被推崇为“一词压两宋”。

诗言志,词言情。言为心声,是时代的号角,为人心的折射。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成长的经历,壮丽的山川,战斗的悲壮,青葱的岁月,都可以借由文字抒怀。岳飞留下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章,无不在诉说着武将的内心。儒将的形象,正是借助诗词笔墨来描画。在岳飞的诗词中,恢复中原的赤胆忠心,迸发于字里行间。比如,岳飞作于绍兴元年(1131)的七言律诗《题翠岩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翠岩寺在南昌的西山。岳飞平定湖北、江西的地方叛乱后,在南昌屯驻时,游览了翠岩寺而作此诗。迎还二圣、北定中原,是他当下里最为紧迫的志向。在其《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也有强烈体现,“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正是写出他对恢复故土的期待;而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写到的,“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更让人读来潸然。

绍兴七年(1137),岳飞所作的《乞出师札子》,虽是奏折,却展现了岳飞为社稷而谋的深远考量,文采斐然,值得细细品味。比如他谈到军旅生涯——

臣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从陛下于戎伍,实有致身报国、报仇雪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

岳飞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披荆斩棘到太尉的位置,这让宋高宗不免心中起疑,担心他功高震主,威胁江山。在这篇文章中,尽管是“昧死一言”,拳拳忠心也尽在字里行间。

纵横潇洒书心声

武将的书法,似乎知名的不多,岳飞又是一个例外。岳飞喜欢在戎马之余写字,其书法长于行书和草书,遒劲有力,酣畅淋漓。他的书法作品有《吊古战场文》《前后出师表》等,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点赞。

文天祥观赏其手书的《吊古战场文》,赞其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在杭州岳王庙里展示的《吊古战场文》(草书),相传为岳飞手书,刻于光绪九年(1883)。字迹是一个人的心电图,在《吊古战场文》中,他的字迹如同高手舞剑,纵横潇洒,气象万千。“吊古”,让人追思,而岳飞又何尝不是在追思他拼杀过的战场呢?

知己并不难寻。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读到《前后出师表》,也曾感慨万千,“喟然感涕”,等他见到了岳飞的书法后,则发出了“今观岳公之手书,悠悠千古,怀恨何穷”的感叹。幸运的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实现了天下统一,建立了明王朝。这或许可以弥补诸葛亮、岳飞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遗憾。

岳飞的书法作品已经很难见到真迹。所幸,上海图书馆藏有宋拓本《凤墅帖》残帙。这部法帖由南宋江西庐陵人曾宏父所辑刻,汇聚众多宋人墨迹,分前帖、续帖、书帖、题咏,共44卷,现存12卷,里面收录了岳飞的三通手札,字体端庄,清秀圆润,有东坡之风。或许,这和大家想象的有所不一样。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谈到,在书法领域,岳飞“景仰苏氏,笔法纵逸”。东坡的豪放,让世人深受影响。岳飞也是其精神上的追随者。这些手札,将一位儒将的艺文风采定格珍藏,但更为吸引我们的,仍是一份永远滚烫的爱国精神,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男儿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