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裕,奔大同

一个杭州乡村的共同富裕实践样本

2023-02-03

文/吴静

眼下正是草莓上市旺季。建德大同镇劳村的草莓园,阳光透过大棚的白色薄膜,打在一个个草莓红扑扑的脸上。阿姨们正忙着采摘草莓新品“建德红”。

建德是“中国草莓之乡”,草莓种植已有40余年历史,从最初的一两个单品发展到了如今20多个特色品种,包括红颊、越秀、白雪公主、建德红等。自去年拓展草莓产业以来,大同镇今年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300余亩。

过去一年,大同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浙西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窗口”总目标,同心同德、勇毅前行,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安全底线,并打造“稻香小镇”,健全水稻特色产业链;种植茶叶8200亩,打造万亩茶产业共富园;引种草莓新品“建德红”,打造千亩草莓标准地,取得了经济发展的逆势增长,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描绘了共同富裕的蓬勃景象。

据统计,2022年,全镇预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9.8%。1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6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制造业投资1.2亿元,其中高新投资完成3600万元,同比增长652.3%。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比首次达到60%以上。

􀳁小草莓做成共富大产业

小草莓如何做成了大产业?在大同镇的草莓园,我们试图找到答案。

杭州沃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同较早种植草莓的企业。今年,该公司种植了200多亩“建德红”,眼下第二茬大果春节期间即将上市。

望着红起来的草莓,吴方祥心里格外开心。对他而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第一茬草莓大果已接近尾声,头茬草莓销售大约150万元左右,主要通过团购、零售和采摘的方式进行销售。”吴方祥说。

吴方祥是杭州沃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是他种草莓第5年。“以前我是做草莓贸易的,后来又去江苏南通种了3年草莓,现在政府政策好,杭州的消费力也强,我也回来了。”

“建德最开始种的草莓都是露天种的,大约1987年的时候开始使用大棚,我们这边也成为大棚种植草莓的发源地。”当被问到这些年建德草莓产业的变化,吴方祥有说不完的话。“种植方式、种植规模都变了,随着草莓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先进,草莓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草莓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了,莓农的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好了。”

吴方祥的舅舅种草莓已经25年了,吴方祥就是跟着舅舅开始做草莓生意的。不过,大同镇草莓种植面积并不大,直到去年,大同镇工委召开“民生议事堂·西乡草莓园助推共同富裕”专题协商活动,对“西乡草莓精品园”建设提出扩大种植面积、提升科技水平,全力推进大同西乡草莓园建设等发展建议。

“草莓标准低建设是通过统一流转土地、规划整治、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生产销售等,让大同镇的草莓产业形成统一标准,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大同镇相关负责人说。

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关键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搭建集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物流于一体的“草莓全产业链”,依托“通通带”物流体系,利用华数、邮政、农村客运班线资源,实现草莓深加工产品高效率派送。今后,还要打造草莓科普馆、草莓果酱房,开发草莓蛋糕、草莓饮品、草莓酱、草莓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

同时,大同还放大草莓产业的边际效应,积极动员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产业,拓宽本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渠道。西乡草莓园开园以来,结合周边管村桥土酒、潘村村奇石及万亩农田核心区等旅游资源打造“农耕研学+农业观光”旅游线路3条,新增相关旅游就业人员82人,引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万元。“民生议事堂”的一策一计落到实处,用“小草莓”带动“大产业”,开辟了“西乡草莓”共同富裕新路径。

􀳁“稻香小镇”香飘万里

刚刚收割完稻子,稻香小镇的两万多亩稻田里又种上了油菜。开春不久,这里又将是一片金色的花海,引来不少游客和“网红”来此“打卡”。

朗学渊在回乡种稻之前,他一直在宁波从事外贸工作。其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长期致力于研究农业技术,希望能打造大同的农业品牌,年纪逐渐增长,父亲的梦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

2016年,朗学渊开始参与益明农场的管理和产品销售。2020年3月,朗学渊决心“弃商从农”,子承父业,他一边自学农业种植技术,一边投身于农业实践,随着积累越来越多,朗学渊意识到,水稻种植也需要科技化、数字化。

于是便有了“稻香小镇”。小镇有一个水稻产业“六中心”,包括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展示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链覆盖。此外,还以全镇2.4万亩水稻种植需求为标准,新建农机服务、秸秆处理、油料加工农机服务应用场景,优化调整农机设备结构,做实水稻数字化全产业链建设基础。

据了解,“稻香小镇”育秧中心还引进了国内首条“叠盘暗出苗”育秧流水线,该育秧流水线每小时播种1200盘,每天生产能力1万盘,原来占地2.5亩的土地如果采用传统育秧,仅能保供50亩稻田的秧苗,现在通过育秧中心流水线播种每季可以保供1.5万亩,保供能力提升了300倍。同时,该技术还解决了传统育秧出芽率不高、烂根、烂苗等问题,压缩了75%的时间成本,节约30%种子成本,每亩节本300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

农业一直是大同的主产业。过去这一年,大同镇拔节而上,聚力强化创新驱动,擦亮现代农业精准牌。一方面,打造数字农业未来场景,引进“数智草莓”工厂,打造全国领先的山区型农事服务中心,让农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投资1.35亿元,推进水稻、草莓、茶叶标准地建设,建成水稻标准地5000亩,建设茶叶标准地10000亩,建成草莓标准地1500亩。

此外,还修订《农创客创业创新扶持政策》20条,兑现奖励扶持资金80余万元。成功举办2022年第三届长三角大学生“农创日”、心之所向·农创客精英对话等大型活动。以大同农创客为原型的中宣部《我们这十年·心之所向》单元剧及大型综艺《奔跑吧·共同富裕篇》在各大主流平台热播热映,展现大同农创客新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特色农业的亮点纷呈,也带动了旅游的融合发展。长三角第四届美丽乡村稻香生活节、品牌服饰稻田时装秀、茶园星空露营基地、“水稻奇幻之旅”研学课程等产品,引来了不少游客。据统计,大同全年共接待游客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0余万元。

􀳁一个杭州乡村的共富实践样本

在大同镇相关负责人眼里,共同富裕的绘本里,不仅仅只有草莓、水稻、茶园等产业,还要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品质的宜居环境、完善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

过去一年,大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经济发展新节奏;积极探索扩中提低,走出共同富裕新路径;持续改善环境品质,绘就生态宜居美画卷;全力补强公共服务,做好民生保障必答题……一个杭州乡村的共同富裕实践样本逐渐显现。

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一方面,大同镇出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成功引进总投资1.1亿元的罡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精密铸件机械加工建设项目,引进总投资1.4亿元的浙江凯森环保新材料项目,引进总投资1.4亿元的高桥农光互补项目,推动工业经济逆势回稳。招引畅元建筑、新骋科技2家企业,全年完成招企引税2230万元,超额完成123%。完成久晟油茶博士创新站、峰鼎茶叶博士创新站、御贵妃农场专家工作站人才平台申报工作;完成建德市F类人才申报100人,高技能人才培育61名。另一方面,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梯队,完善“小升规”后备企业培育库,新增正创新材料、正发药业2家规上工业企业。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2家企业入库杭州市未来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家入库杭州市数字化车间培育名单。

此外,还提速做优腾笼换鸟,以推进工业全域治理为主线,重点聚焦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专项整治。完成低效用地处置出清253亩,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17%,其中收购国康合成革地块78亩,亩均税收提升122亩,亩均技改投入提升53亩,招引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利税超3000万元。

再如,在探索“扩中提低”上,一是启动“村企共建”共富引擎,发布《村企特色共建共富联盟实施方案》,共建“以企促农增收、以企促村增收、以企促镇发展”三大模式。利用乡贤共富基金、村企结对共建,激活村级产业,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共富石榴红”品牌。建设“久山湖遗址文化部落—高桥露营(白茶)基地—胡村源果蔬种植基地”少数民族风情示范带,争创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点。二是创新“强村富民”帮扶模式。成立“他同富”强村公司,通过“政府引导、村村共建”的方式,发挥产业优势,整合劳务发包,盘活闲置资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标准地建设,优化“股金+租金+薪金”三次分配模式,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2022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近300万元,带动村民劳务增收1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镇还持续改善环境品质,绘就生态宜居美画卷。比如,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实施期内完成建设用地复垦61亩、盘活建设用地指标32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398亩、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2126亩、旱改水604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393亩。实现34个行政村项目全覆盖、效益正增长,以全省第三、杭州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2021年度全域整治省级精品工程,获省财政奖励资金1000万元。

同时,高质量完成原23省道道路改造二期工程项目—附属工程,完成大同卫生院西侧道路建设工程及8个“四好农村路项目”,大幅改善百姓出行条件。投资450余万元,完成“单村供水”工程5个。投资4100万元建设“幸福河湖”,修复堤岸护岸13.1千米,提升绿道20.3千米,新建绿道9.5千米,改造堰坝6座,打造亲水节点3个,惠及18个行政村。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完成3个行政村的新建污水处理工程,2个行政村的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