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面过程

2023-01-19

①盘面

一斤小麦粉、半斤水、半两盐。索面的味道,已经摆在面前。为了这一口味道,室内外同温。张爱罗戴线帽,穿厚棉衣,一双满是厚茧的手把面团揉滚成面饼的模样,再放入盆中。张爱罗拿起一把钩刀,刀锋由外向内划入圆心,面饼逐渐成了一条盘在盆中的绳索,40年的功力,让这条绳索始终保持着同等粗细。

张爱罗用塑料薄膜纸盖住面盆,待面发酵。在这个忙碌的季节,匠人们按个人的体力,一天要制作25公斤到50公斤不等的索面。

②上面

3个小时后,第一批盘面已经完成发酵。张爱罗用浸润过食用油的手掌一番搓揉后,食指粗细的面条被揉细了一半多。

这道工序叫做“上面”。绳索状的面条,在两根间距约十厘米的竹筷间,以“∞”的缠绕方式绕上20多圈。绕毕,被送入面箱。两根竹筷,一头架在箱沿上,一头凌空。

③拉面

竹筷送入面箱后,面箱上也要覆上一层塑料薄膜纸进行保温保湿,再发酵3个小时。3个小时后,最辛苦的夜班流程就要开始了。

与传统手工拉面不同,索面的拉面工艺,主要靠面条的自重下垂。因此匠人必须熬夜,定时将悬置的面筷上下对换。面筷初入箱,两根筷之间的距离不过10余厘米,经过一夜的翻转,待日出前,间距已经长过半米。

④晒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索面就是细长如麻、排列齐整的面条,在暖阳照射间下构出奇特的光影。殊不知,在这定妆照前,还需要通宵达旦的劳作。

山坳里,太阳升得迟。早上9点多,一夜未眠的匠人们,开始将面筷从面箱腾挪到户外的面架上。

湿软的面条,将在冬日的阳光下慢慢发酵,进一步地拉长。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匠人将面筷上下对换几回,面条最长能垂到两米。“风吹着、太阳晒着。不能干太快,不然拉不到那么长。”张爱罗解释,“所以做索面还要看天。”

这门手艺已经有千年历史了。

据《桐江义门钟氏族谱》记载,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北方契丹屡次南侵。新合人钟厚投身于朝廷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麾下,因屡获战功,被授予“游击将军”。在一次契丹的诈降过程中,钟厚英勇作战直至战死,保全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平安还都。

40多年后,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下诏“追封游击将军钟厚为忠救王”。太尉吕夷简奉旨到新合追封,钟氏族人以索面馈赠。索面便随着太尉吕夷简进了皇宫,受到了京城文武百官和文人雅士的青睐。

这一口索面,由此名声在外,距今已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