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嘉兴记者 陆烨 通讯员 朱佳超
昨天上午,海宁长安镇居民虞先生接到了来自海宁市中心医院的随访电话,手机里传来了内分泌科副主任应晓君的声音。
“最近血压多少?”“有没有喝酒?”“香烟还在抽么?”……电话中的“应晓君”详细询问了虞先生的身体情况,并嘱咐他要注意饮食、作息规律。
许多患者都接到了主治医生的电话。“其实这个电话不是我打的,是我的智能助手打的。”应晓君解释说。
海宁市中心医院联合一家叫做“认识医生”的科技公司,研发了“虚拟医生”智能随访助手。这个“虚拟医生”能够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作出相应指导,解答疑问。
更神奇的是,“虚拟医生”打电话时还能完全模仿医生的声音,让患者感到特别亲切。
这个“虚拟医生”的实际作用如何?能为医生与患者带来哪些方便?记者也在海宁市中心医院实地体验了一把。
“虚拟医生”为患者解疑答惑
在内科病区,应晓君现场登录了“虚拟医生”系统,所有病人在该系统中都有一份对应的数据,除了就诊情况外,还多了一份“虚拟医生”的回访记录,“‘虚拟医生’跟病人之间的随访对话,系统会进行识别,把病人回答的数据自动录入到随访记录里去。”应晓君说。
“虚拟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记者拿起电话,“你好,我是海宁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应晓君的智能助手。”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与应晓君一模一样。
“今天给你打来电话,了解一下你的康复情况,以便下次复诊,你现在方便么?”电话中的“应晓君”还询问了血糖、血压等情况,回答内容也相应录入到电脑中,可以说“虚拟医生”完美地完成了回访任务,如果不是事先知情,还以为是应晓君医生本人的电话。
“如果是很生硬地模拟人声,那么患者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应晓君说,有些患者可能接起电话一听就会挂掉,而如果是医生的声音,患者会感到更加亲切,提高回访效率。
“这些声音都是来自医生自己的录音。”“认识医生”相关负责人应旭河表示,“虚拟医生”还运用了具有行业唯一性的医疗AI声纹识别算法,可以在同一时间点给无数个病人打电话。
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虚拟医生”询问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套系统的功能还不止于此,患者可以和“虚拟医生”进行对话交流,“患者甚至还可以问路、问就诊时间等服务信息,我们的‘虚拟医生’都可以回答。”
攻克医患间长期随访难题
作为医疗管理模式中的一环,随访是指医生定期以通讯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病情变化的了解和康复指导,是医院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医生基本没有时间对病人进行回访。以海宁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为例,每个医生每年要会诊约3000名患者,根本无法做到对患者进行随访。
“没有随访记录,无法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动态掌握。”应晓君说,现在每个病人再次来就诊时,我们就有了一份完整的随访记录,根据患者病情的动态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的诊断。
通过打通就诊数据,实现医生与就诊病人从1对1转变为1对多管理,攻克了医生与患者间长期随访难的难题。
而对于患者来说,医院定期的随访,可以提高自己对自身慢性疾病的重视程度,督促自身养成科学的作息规律。
在“虚拟医生”帮助下,专业医生能够从繁琐的随访工作中得到解放。普通简单问题,病患可在“虚拟医生”的电话指导下,在家自行调理,后续再随访跟踪评估;对于稍复杂问题,病患可在电话内预约挂号门诊就诊,免去病患排队挂号时间,实现就诊高速有效;而对于严重问题,“虚拟医生”会建议病患尽快就诊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良后果。
据了解,海宁市中心医院的内分泌、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三个科室都已经安装了“虚拟医生”系统。
此次海宁市中心医院在随访领域的智能探索,为医疗行业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浙江健康服务业促进会会长朱耀传表示:“AI智能随访助手能够支持100万人同时在线,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完美体现。”
海宁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旭东表示,会在全院所有临床科室推广“虚拟医生”的应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医疗服务的内涵和深度。同时,通过加强预防健康管理,节省医疗费用的开支,为政府和老百姓减轻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