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阳区


蒸笼菜 记者 宣涛 摄
本报讯(记者 宣涛)昨天,都市快报“爱写作的狮子”“我们大杭州”与富阳区万市镇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春日研学活动,来到了万市镇槎源坞村,带队老师和同学们感慨:“大杭州的宝藏乡村太多了。”
“这件是畲族的,这件是苗族的,还有那件,是布依族的。”在村口下车后,同学们就被热情的村民围住,一一换上了民族服饰。
杭州这个小山村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民族服饰?大家有点纳闷。
“这是民族乡村的最大特色。”槎源坞村党总支书记李群说。
“槎源坞村虽然不大,但聚居着汉、畲、侗、水、苗、土家、布依族等七个民族,是富阳乃至杭州地区很少见的。”李群介绍,槎源坞村还是个实打实的百“姓”村,登记在册的有109个姓氏,有熟悉的“吴、姚、罗、李、马、黄、陈、何、王”等,也有不常见的“忻、操、桂、皇甫、安、龙、甘、留、钭”等。
以多民族、百家姓文化、民俗、美食、舞蹈为特色的新劳动教育和研学活动,是槎源坞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每年农历三月,槎源坞村都会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大家一起品尝乌米饭、竹筒饭等民族美食,体验扎染、彩带编织等非遗手作。
在槎源坞村,同学们体验了竹竿舞、编草鞋、编彩带、箍桶等特色技艺。
中午,一桌“蒸笼菜”,让大家直呼“大开眼界”。工作人员给每桌都捧上了一个蒸笼,里面装着酒酿馒头、梅干菜扣肉、五谷杂粮、青团米粿、香肠蒸土豆、咸菜春笋等。
“这是我们从七个民族中梳理出来的特色‘土家族蒸笼菜’,每一道菜都有故事和说法。”驻村指导员裘李豪介绍。
民间有“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说法,他们将鸡蛋和新鲜荠菜一起煮,用来驱春瘟,除湿气。
酒酿馒头夹着梅干菜扣肉,是当地最地道的吃法。酒酿馒头是万市的特色,梅干菜扣肉里加入了野葱,比普通的葱香好几倍,激发了梅干菜的风味。
青团米粿,一青一白,一甜一咸,都是村民自家做的。咸菜春笋,是这个季节最时令的农家菜。还有刚刚上市的土豆、玉米、紫薯,都是村民自己种的。
“一开始做‘蒸笼菜’,只是简单地把所有菜都放进蒸笼,蒸出来后发现,菜的口味不好掌握,色泽也不好看。后来,经过多次尝试,我们把荤菜单独做,素菜先炒一下,再放在一起蒸,‘蒸笼菜’才色香味俱全。”裘李豪说,“我们还在想办法改进,结合万市特色,增加‘蒸笼菜’的花样。比如,把万市豆腐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