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李文芳 马建军 乐小舟
腰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由四肢着地进化至双腿行走,人类的腰痛问题便随之而来。椎间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变,到了60岁,所有人都会有腰椎退行性变。资料显示,60%-8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腰痛经历。
对绝大多数腰痛患者来说,经保守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只有不到10%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解决问题。然而,即使接受手术,腰痛的问题也可能无法根治,甚至有人在术后还需终身服用止痛药物。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门诊,时有患者拿着厚厚一沓病史资料来求助——和腰痛“斗”了好些年,现在手术也做了,从术后片子上一点也看不出问题,可为什么腰还是痛?
精准“捉腰”
国际上首次论证术后腰痛机理
针对术后仍腰痛这个常见的临床问题,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范顺武教授带领团队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腰部旁边的肌肉类似于斜拉桥的斜拉索,如果手术中损伤了肌肉,会导致腰椎的不稳定,术后腰疼在所难免。2000年初,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传统手术中剥离肌肉的操作是导致术后腰肌萎缩的“元凶”——传统腰椎开放手术过程中将肌肉从骨头上剥离,不仅会对背部肌肉组织造成一定的永久性创伤,还可能殃及神经,带来术后医源性顽固疼痛的后遗症。
为此,范顺武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发腰椎后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技术,通过寻找肌肉之间的间隙进入并进行手术,尽可能将对肌肉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范顺武团队通过磁共振对传统方式术后及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术后的肌肉组织分别进行扫描——传统术后游离过的肌肉组织局部水肿明显,而后者的水肿仅仅局限在肌肉间隙。“另外,传统术后一年,肌肉组织脂肪化严重,就像‘雪花牛肉’,而采用我们这种手术方式的肌肉组织几乎没有变化。”
“脊柱微创手术与美容手术不同,不应该只看切口大小,更重要的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肌肉组织的损伤以及对椎管的干扰,尽可能保留手术范围内正常的解剖结构,同时术后可以快速康复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只有做到这几点,才算真正贯彻微创理念。”范顺武强调。
如今,小切口微创脊柱手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共识,范顺武的研究成果也作为浙江大学120年校庆的原创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上。
见“微”知著
下腰痛微创诊疗业界闻名
基于微创的诊疗理念,勇于对传统术式作出改良和突破,邵医骨科在脊柱尤其是下腰痛的微创诊治方面业界闻名,国内领先。
2024年,邵医骨科总手术量突破1.8万台,其中四类手术近10000台,占医院四类手术总量的四分之一。近万台四类手术中,脊柱微创相关手术占到80%。
在下腰痛诊疗方面,邵医骨科早已形成一套微创手术体系——
单纯性解除神经压迫,可以用椎间孔镜;
轻度腰椎滑移和不稳、轻中度椎管狭窄、脊柱侧弯,可用腰椎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
重度腰椎滑移、重度椎管狭窄,可采用微创小切口腰椎融合手术;
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可采用经过肌肉间隙的微创内固定手术。
以OLIF技术为例,随着其在国内的推广,2014年,范顺武团队针对临床中发现的弊端进行了改良,创新性地提出“直视”理念,将OLIF改良为腰大肌前下方显露,即AIP技术。成果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中华骨科杂志》和《美国脊柱》杂志上发表,同时,我国科技部官网以《我国科学家在改良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题进行报道。由此,邵医骨科成为大中华区OLIF培训中心,制定了OLIF的临床应用指南,原创的OLIF-AIP显露技术在亚太地区造福患者逾十万例。
从零起步
埋头苦干不如抬头巧干
你可能会觉得惊讶,实力强劲的邵医骨科非常年轻,1994年建科,如今才“30岁出头”。
“整个科室只有六七位医生,半个病区,十几张病床,年手术量仅200台。学科建设方面一片空白,论文、课题、成果,全都是零。”这是1999年范顺武调至浙大邵逸夫医院任骨科主任时的科室“基业”。
起初,科室发展方向并不明朗,范顺武提出,“埋头苦干”不如“抬头巧干”——做到优秀并不够,因为优秀的团队比比皆是,必须做出自己的标志性成果。自此,骨科打上了“品牌化”和“团队化”的烙印。
短短30年,邵医骨科为何能够实现从“0”到“1”,成为业界标杆?范顺武认为,这一切都和科室文化建设的三大关键词密不可分——包容、分享、思考。
包容与分享
团队成员各有所长
范顺武说,“包容是团队多向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好的团队,绝不能是一言堂,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才会产生新的火花。”
分享,包括分享技术,也包括分享病人。“有人学来了新技术,团队必须统一组织学习。我一直要求团队里的医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各种术式,临床中,绝对不可能靠‘一招鲜’吃遍天下。就像我们团队,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主攻方向。”
曾有一位70多岁的大伯经人介绍找到范顺武。大伯因腰椎管狭窄在外院接受了传统融合后路手术,手术后下肢疼痛却比术前更甚,寸步难行。然而,术后片子显示没有异常,到处问诊,医生都说没问题。
范顺武分析判断,大伯的情况属于器质性问题,而且很有可能是神经问题,“腰椎手术后功能性问题一般表现为腰部疼痛,而腿痛很明显是器质性问题。”作出基本判断后,范顺武将大伯安排给团队中一位年轻医生胡志军。
“范主任,我们是冲您来的呀,怎么让我们去找别的医生呢?”家属有些不高兴。范顺武耐心解释,“你们放心,处理这类问题,这位医生的经验非常丰富,我可以保证,他一定可以处理好。”
很快,胡志军在片子上发现了一处极为微小的异常——手术位置的神经出口处略有狭窄,也就是椎间孔狭窄,而这一个小细节,之前所有的医生都忽略了。接受微创椎间孔镜手术,把椎间孔扩大后,当天下午,大伯腿痛的症状便消失了。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曾经有一位患者因椎间盘突出在外院接受OLIF手术后腿部持续疼痛,“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骨科,拍了30多次的片子,一直找不到原因,还有医生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范顺武接诊后,又把这位患者交给团队中另一位年轻医生赵兴。最后,赵兴发现是手术中有一根钉子的角度不对,斜了一点点、深了一点点,正好顶在神经上——精准拆除钉子后,折磨了患者两年的疼痛终于消失。
各有专长、各尽其能、协作分享,范顺武说,这也正是邵医骨科精细化治疗的体现。
思考是立身之本
要求每位医生做“会思考”的手术
“永远不能停止思考。”这是范顺武对团队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做‘会思考’的手术,也是我对团队提出的要求。”
植根于邵医骨科的思考精神,促使科室的科研成果从“零的突破”到“井喷式”发展: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斩获多项省部级一、二等奖;近四年来,科室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均在两位数,超科室人员的15%……
2022年12月,邵医骨科更是诞生了我国骨科界第一篇原创性CNS正刊成果——《植物来源的天然光合作用系统用于改善细胞合成代谢》刊登在《Nature》杂志,引发国内外密切关注。研究人员开创性地将菠菜叶绿体中的类囊体提取出来,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引入动物细胞中,使之成为细胞内的能量供应源,从而改善细胞的新陈代谢。
研究发表后,国内外同行交流取经的邮件源源不断。“许多同行的技术水平并不比我们差,甚至在我们之上,同样的研究他们肯定能做,区别在于,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想到把植物的光合作用用于动物身上。”
有意思的是,主创这篇标志性论文的两位90后医生毕业时,仅有硕士学位。依照医院的常规政策,临床科室应聘人员原则上需要博士学位,这两位学生进院存在困难。考虑到他们非常优秀,科室向医院负责人作了汇报。医院领导经过讨论后,为他们开了“绿灯”——破例录取!数年后,这篇国内骨科界首篇CNS正刊成果在浙大邵逸夫医院诞生。
和国际接轨
特色亚专科迅猛发展
脊柱微创治疗以外,团队还深耕骨科运动性损伤疾病的手术治疗及关节镜治疗,技术和国际接轨。
修复重建与手足外科也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亚专科,其中糖尿病足的基础、临床研究和MDT诊疗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愈合困难和易感染问题,与患者体内炎症细胞过度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等营养有关,邵医骨科团队据此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炎症细胞七分饱”理念,让炎症细胞摄入不到更多营养,从而减轻创面炎症,促进溃疡修复和愈合。眼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囊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糖尿病足和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众多患者因此获益,相关学术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Matter》杂志。
此外,创伤外科、骨质疏松与骨病等亚专科诊疗水平也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一支团队就像一个家族,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始终不遗余力地扶持与培养下一代人,让“家族”薪火相传、越发强盛,这正是如今80多位邵医骨科人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