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娜
上周,2025年浙江中小学生春节主题征集活动“新春在路上”进行了现场初评。评审现场,有评委说:“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觉重温了热闹的新春年味。”
这项活动由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与都市快报社联合举办,今年共收到近万份作文、摄影、短视频投稿。
在评审现场,作文组和影像组的老师根据组别分别抽签,用盲评的方式(每篇作品不出现姓名、学校,仅保留年级)选出优秀作品,进入下一轮复评。
评审从下午1点开始,持续到晚上6点,老师们认真地研读每一件作品,有老师的草稿纸上写得密密麻麻,主要是对作品的评价,通过不断对比,进行筛选,力求评审更全面、公平。
评审团阵容强大,由12位来自杭州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深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组成,评审团以抽签、盲评的形式,遴选出优秀作品,进入下一轮终评环节。
评委名单
作文组
陈佳妃
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
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学科带头人
黄琳璐
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寿淑燕
杭州第十四中学
语文高级教师
徐明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专职教师
文学品鉴课程主管
康绿野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骨干教师
文学部活动及社团主管
王迪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骨干教师
首席教师培养对象
王嘉钰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专职教师
文学部宣传主管
陈艳涛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专职教师
文学部社团指导教师
张媛媛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骨干教师
叶芝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专职教师
影像组
王小平
杭州高新实验学校美术高级教师
教研组长
郑秀竹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美术一级教师
杭州市教坛新秀
一起来看看,评委们怎么说?
许多孩子敏锐捕捉到 今年春节的新热点
陈佳妃(杭州市天长小学)
在这次主题征文中,不少同学脱颖而出,他们视角新颖独特,语言质朴平实,字里行间包蕴着温情。有的同学巧妙运用各种手法,精准点出新春的内涵,令人眼前一亮。比如,有的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展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豪;有的将团圆之喜融入某个特定情境,细腻描绘出春节团聚的温暖画面;还有的通过今昔对比,体现古老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中春节的传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孩子敏锐捕捉到今年春节的新热点,选择非遗春节、AI科技融入生活等作为主题,为“春节”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还有部分孩子选择旅游和制作美食的题材。这类题材虽十分贴近生活,但如何将它们与“新春”紧密结合,并赋予其深刻主题,还需深入思考。
“在路上”是向未来前行
黄琳璐(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在路上”是一个ing形式,是向未来前行,向美好奔赴。学生们用灵动的笔墨生动展现新春时节的民风民俗、温暖人情、节日变迁等。
文章选材新颖丰富,或立足生活中温情动人的小事抒发真情实感,或将传统新春题材与科技发展巧妙结合,或讲述春节习俗的变迁……文中选取的“新春”意象富有感染力,细节刻画独到,环境描写细腻,情感表达真挚,诗意升华主题,展现动人力量。
写出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寿淑燕(杭州第十四中学)
同学们能够结合春节的切身感受,书写属于自己的春节故事。有的文章结合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后感;有的文章表达了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有时代气息;有的文章通过回乡过年的见闻,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还有的文章通过与亲人的欢聚,表达了对亲情的珍惜,有真情实感。可以说,写出了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对传统传承的使命感。
字里行间流露出
对家乡变化的欣喜之情
徐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同学们紧扣“春节在路上”这一主题,生动描绘了随父母回老家过年的旅途见闻。文章既展现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人情,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折射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文章构思精巧,情感真挚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变化的欣喜之情。
展现出青少年
在节日氛围中的独特体验
康绿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本次征文既要体现传统节日“新春”,又要紧扣“在路上”,展现的是青少年在节日氛围与旅途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许多作品通过平凡场景传递不凡力量:既有对春运归途的细腻刻画,也有对异乡过年的温情记录,有以一碗车站的饺子串联起陌生人的温情,也有一家三代人在自驾返乡途中对“年味”的重新定义……但也发现部分作品只是讲述春节年俗,或是流水式地记录过年场景,少了与旅途“在路上”的体验,以及新时代“在路上”精神的创新表达。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真实生活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巧寻角度、挖掘深度、提炼高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同学们笔下
传统魅力之外的时代性
王迪(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同学们对“新春在路上”的感受与思考,令人领略了大家笔下的节日除了传统魅力之外的时代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新春的意义也在不断更迭,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到,有的小作者以归乡旅程为线,细腻描绘家人对团圆的期盼;有的着眼于旅途中邂逅的陌生人,借他们的故事传递新春的温暖与善意;还有的从路上的风景着笔,展现出新年万象更新的蓬勃。
透过文字,让人感受到新春如同一座文化桥梁,拥有跨越千山万水、连接人心的强大力量。在评审过程中,那些拥有独特视角的作品显然更能从大量雷同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比如以物的视角,或以他人的角度来创作,创意才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灵魂。
每一篇文章都感情真挚、
健康饱满
王嘉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本次征文在选材的角度上,有极大的广度。在小作者们的笔下,我们见到了家乡的习俗、旅途的风光、拜年的热闹,以及对于年味的感受与思考,每一篇文章都感情真挚、健康饱满。
当然,春节如果离开了吃,那就成了不完整的春节。故而很多小作者以“办吃、乐吃”为重点,书写了和家人一起动手做的那一桌桌承载着新年温情的年夜饭。可以说,“吃”是不少小作者笔下的一个文眼词,他们用细描的笔法,把春节的一道道美食写得有鼻子有眼。更为有意义的是,一些小作者在“办吃”的过程中,悟出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的道理,能够在文中用简洁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学们视野开阔、感觉敏锐
陈艳涛(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同学们视野开阔、感觉敏锐、涉足地域广泛。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天南海北的趣事逸闻、春节习俗和文化景观。在评阅过程中,我跟随作者们的视角,走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庭,踏上了一段段精彩的旅途,也唤醒了我儿时对春节的美好回忆。
见证了异彩纷呈的新春图景
张媛媛(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在这么多篇真挚的文字中,我仿佛透过万花筒,见证了孩子们笔下异彩纷呈的新春图景——既有异国他乡跨越山海的守岁灯火,也有乡间老宅中奶奶指尖绽放的非遗芳华。尤为欣喜的是,许多孩子摆脱了“贴春联包饺子”的模板化叙事,用“爸爸后备厢里溢出的年货”“外婆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压岁红包”等鲜活的细节,让年味在个性化表达中自然流淌。在此,建议下届创作者继续深耕独特生活体验,警惕AI式文本的精致空洞。不必刻意堆砌“好词好句”,那些带着生活毛边甚至稍显稚拙的本真书写,往往比程式化的“优秀作文”更具感染力。文字的温度,永远来自亲手触碰过生活的心跳。
作品带我们跨越山河湖海
叶芝(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小作者们用作品带我们跨越山河湖海,领略了一个个充满年味的风景与记忆。在信息时代,风景可以复制,个体的经验、视角、感受却无可替代;在旅行途中,奇观固然夺人眼球,而真实情感与思绪更为弥足珍贵。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总能在相似的经验中发掘崭新的切口,将动人的瞬间凝固为永恒,让记忆的温度融化时空的壁垒,最终抵达人心最柔软的共鸣之地。
我深深被学生们的视角
和创意打动
王小平(杭州高新实验学校)
在本次中小学“春节在路上”主题摄影评审中,我深深被学生们的视角和创意打动。众多题材中打铁花和糖画,仍然是最容易出片的彩蛋。比如有张照片从视觉中心向外呈辐射状构图,人物点缀其中,色彩饱和度高,节日情绪拉满。从小朋友投稿的角度看,作品要主题明确,创意新,清晰度高。再有光、色的加持,体现摄影特有的镜头语言就很棒啦。
看见了热气腾腾的中国年
郑秀竹(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这些记录新春的短视频,带我们看见了热气腾腾的中国年!不少作品用镜头捕捉到了动人瞬间:有老家院里祖孙相拥的温暖特写,有雪乡民宿窗上的剪纸倒影,还有无人机俯瞰的古镇灯笼长街,每一帧都流淌着浓浓年味。小作者们巧妙运用镜头语言——慢镜头里的饺子浮出水面、跟随式拍摄的庙会人流,都让观众身临其境。部分短视频更是能紧扣一个情感支点(如团圆、传承或新俗),通过前后呼应的画面编排,让故事更有感染力。期待更多的同学们用发现美的眼睛,记录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春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