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叫丁茶花,是91岁那年离世的,追思她的往事,许多已模糊,唯有母亲为我们5个子女织毛线衣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家在钱塘江畔一个小集镇,冬天风大,特别寒冷。
母亲看着衣衫单薄的子女,一直把买件毛衣过冬的事挂在嘴边。可那个年代,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都很难,更别说花钱买毛衣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听别人说,绵羊毛可以加工成毛线衣。过了几天,她真的从街上捧回一只小绵羊,还把小绵羊当作宝。
日复一日,小绵羊渐渐长大了,全身的毛儿卷成波浪形。
母亲请人“脱下”披在绵羊身上的“棉袄”,不厌其烦地用老碱水和温水洗了又洗,用双手反复将羊毛搓揉得软绵绵,拿去弹花铺,弹得像絮棉一样。然后将其在摇花车上纺成绒线,染上大家喜欢的颜色。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萧山沙地人,有一手做针线活的技艺。
记得一个隆冬的晚上,我一觉醒来,听到外面北风呼呼吹。转身一看,母亲还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摆动着手中的活,我不由得叫了声:“娘,你怎么还不睡?”
她却轻轻地说:“别吵,你管自己睡。”
一会儿,我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而今,想起那个隆冬的早晨,滴水成冰,我穿着那年乡土味十足的毛衣去上学,全身不由得涌动一股暖流。母亲为了这件毛衣,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光阴似箭,昔日的土产毛衣,早就被款式新颖的名牌羊毛衫替代,唯有母亲勤劳朴实的品质,仍然留在我们子女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