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良师”碑上第12个名字是我妈妈》后续报道

虽然不知道你是谁 但我们全家现在的一切都离不开你

2025-03-24

见习记者 邱婵姝

快报连续两篇关于遗体捐赠的报道(《“无语良师”碑上第12个名字是我妈妈》《杭州市第一个遗体捐献俱乐部是我爷爷发起的,有遗体捐献意愿应该怎么做?》)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几天,省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接到很多咨询和志愿登记的电话,很多人表达了捐献意愿,了解了捐献流程。3月22日,钱江陵园举行了一场向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缅怀和纪念的活动。

我们全家现在的一切

都离不开那位捐献者

缅怀队伍中不少人接受过器官捐献,周师傅是其中一位。

周师傅曾是木工,常年勤恳忙碌,身体多次发出警报都未留意。“我有痛风,有时候疼得受不了,就吃颗止痛药,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1年5月一个晚上,周师傅突感胸闷、呼吸困难,整晚坐在床上煎熬,天亮匆忙赶到医院,最终诊断为肾功能不全,几个月后病情恶化,确诊为尿毒症。

“我双脚肿得厉害,几乎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那年周师傅儿子2岁、女儿9岁,妻子工资也不高。一周三次血透,全家与病魔艰苦抗争12年,直到一天接到医生电话。

“医生通知我去医院配型,那一刻全家的喜悦真的难以言表。”2023年5月,周师傅顺利完成肾脏移植手术,如今他基本恢复健康,做着一份环卫工作,女儿考上了大学,儿子也茁壮成长。

“我真的觉得我们全家现在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位无私的捐献者,让我重获新生,让我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我感恩这份珍贵的馈赠,虽然并不知道是谁,如果可能,百年之后我也要捐献器官,为社会回报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我很庆幸遵守和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钱江陵园的生命礼赞园内鲜花簇拥,捐献者名录碑上刻着5793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名字。其中一位是楼惠芳的父亲楼洪龙,一名有73年党龄的老党员。去年9月,92岁的楼洪龙去世后,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成为一名“大体老师”。

楼惠芳说,父亲1932年出生在义乌市夏演村,11岁时侵华日军细菌战让爷爷染病去世,父亲怀抱国仇家恨参加了新四军儿童团。1949年从金华农校投笔从戎,军校毕业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60年代末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事的保卫工作,1972年转业到浙江省农科院。

楼惠芳说:“离休回到家乡的他不顾全家反对,把自己每月工资及家里存款都投入承包了一大片荒山,用几十年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直到病重,他还在病床上画着改建果园的图纸,后来父亲将这片‘花果山’无偿捐赠给村老龄委,收入作为村里老年人的困难补助及活动经费。

“2019年,父亲自己知道时日不多,强烈要求我们帮他完成捐献遗体的心愿。我们真的很舍不得,一直犹豫不决。后来整理父亲遗物,发现他写于30年前(1995年1月25日)的遗书‘最后的要求’,其中写道:‘我唯一能贡献给党和人民的,就是我的躯体,把遗体捐给医学科学,将有用的器官用于治病救人。’这一刻我很庆幸遵守和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他是一个缺位的父亲。他总是管‘大家’,对家乡父老兄弟竭尽所能资助帮扶,把‘小家’留给我的母亲。但是今天,我想对父亲说:亲爱的父亲,我们会跟您在不同的时空,一起过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感谢所有遗体捐献者,你们用自己的身躯,成为知识的载体,用每一根神经,每一块骨骼,每一个器官,承载生命的奥妙与科学的崇高,超越了生死!谢谢你们!”

全体人员静默致敬,向捐献者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截至2025年2月底,浙江省累计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人数超过36.4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760例,遗体捐献1735例,眼组织捐献3093例,脑组织捐献501例,硬脑膜捐献44例。每年清明节期间,各地红十字会、各医学院都会举办缅怀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