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友人上世纪80年代在杭州拍的一张照片 40年后寻找照片里的当事人》报道后续
记者 程潇龙
40年前,美国摄影师Tom在杭州街头拍下一张爷孙俩的照片,委托在意大利留学的刘帆先生帮助寻找。3月16日早上,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报道后仅一个小时,有“寻人总司令”之称的隋永辉警官就找到祖孙俩的下落。(都市快报3月16日B01版《外国友人上世纪80年代在杭州拍的一张照片 40年后寻找照片里的当事人》、3月17日A05版《40年前杭州街头拍的爷孙俩找到了》)
前天凌晨,远在意大利的刘帆先生见到了美国摄影师Tom Penrose,刘帆在电脑上展示了快报橙柿互动的报道,Tom惊奇地看着报道中西湖边长椅上的孩子,“这就是那个小男孩吗?”他指着报道中邵老先生的照片,“我猜这是爷爷年轻时候”。
看到40年前那对爷孙俩后来的面容,还有报道中的故事,Tom对刘帆说,“我认为我们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太不可思议了!”
刘帆告诉记者,“我也转达了杭州这家人的问候,杭州欢迎他再来做客。Tom也很乐意,就看以后有没有契机,这边飞去杭州也比较远。”
刘帆说,像这样的杭州老照片,当年Tom还拍了一些,手头还有40多张。
“这些照片里,也有跟爷孙俩相似的场景,比如小孩子和他的父亲。Tom说当年他还拍摄了杭州街头工作的人们,比如卖菜的和上班员工。Tom表示,他很乐意拿出这些老杭州的照片,和大家分享。”
摄影师Tom:
非常愿意和当年的小男孩见面
关于1985年的那段杭州往事,刘帆先生转述了摄影师Tom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国际组织“希望工程”,那个曾派遣医疗船环游世界的机构,在杭州发起了一项旨在提升医学教育水平的项目。
因为我是电视工程师,他们便邀请我去协助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院)的工作人员搭建一个视频制作室,目的是为医学生制作教学视频。大学为我提供了非常舒适的住宿条件,还给了我一辆自行车,让我能在城市里四处探索。空闲时,我常骑车在杭州城里到处转。
我到杭州时正值隆冬,但发现即使在一月,人们依然充满活力地工作生活。白天我们喝绿茶取暖,下班后我尝遍了各种中国美食——街角饺子店的手艺。令人惊叹的是,菜场肉市也充满生活气息。西湖四季皆美,我甚至有幸看到断桥上罕见的残雪消融景象。
满街穿蓝灰布衣的自行车洪流,与我熟悉的美国汽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闲暇时我常骑车游逛,当时在杭州的外国人很少,我的出现常引发好奇,这反而成了无声的交流契机。
Tom回忆了报道中那张爷孙俩的照片拍摄故事:
这对祖孙骑车经过时,我举起相机示意请求拍摄,老人报以温暖微笑,于是我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对于我,始终象征着代际间的温情传承,这种羁绊超越文化,即使男孩可能淡忘那个午后,祖父的慈爱定会永驻心间。
如果能与当年照片中的小男孩、如今的成年人见面,我非常愿意聊聊我们这些年来各自的人生经历。我们都亲历了各自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社会以及全球联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我很好奇他对当年那个时代的记忆,他童年时期的杭州生活是怎样的,以及他如今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自那次经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过中国,但我经常能看到杭州如今的照片,这座城市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我希望有一天能再次亲身体验今日的中国。
这张照片总让我牵挂那对祖孙的人生轨迹,原以为寻人如大海捞针,没想到在刘帆帮助下愿望竟成真了,感谢中国留学生刘帆的帮助。
40年前的老照片
让网友感慨感动
这张穿越四十载的照片,重新连接起两个世界。昨天快报官微和橙柿互动报道Tom拍摄的40年前杭州的老照片后,很多网友感慨感动,纷纷留言评论。
菜园小饼:好怀念那时候的踏儿哥,出门多方便。
王小宁:怀念小时候马路上的垃圾桶都是陶瓷的青蛙、蛤蟆、大熊猫。
未时羊:40年,感谢一代代人的努力进取,使我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镖叔:1985-1990年在杭州读大学,照片里这些几乎都亲身经历过,那会儿有空就骑个二手自行车几乎转遍了杭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个角角落落。现在偶尔开车出去转悠,经常想象不出来四十年前是啥样的,变化太大太大了,远远超出了想象!
梅花三浓:中国银行门口的那个装满油桶的大板车照片特别震撼。
南肖埠肌肉佬:脚踏车、吉普车、踏儿哥、钢丝车,有些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有些成为历史发展的印记,我中华文化记录历史的传统意义非凡。
花落天堂:那年头相机很少有,胶卷也要钱,家里虽然有照片但是很少会去拍街景,这些照片弥足珍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