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浙江医院急诊科、ICU、心血管内科、麻醉手术部对54岁朱先生开展联合抢救。
这两天,杭城各医院急诊科接诊了形形色色的患者,有喝酒摔破脾脏、导致心梗的,有大吃大喝后急性痛风发作、吃山核桃牙崩裂的,有返程开10多个小时长途突发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还有的患上了旅途性精神障碍……
专家提醒,很多人在春节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消化不良、头痛、胃肠不适等,这通常是因为假期的生活作息与饮食运动和节后相差太多导致。假期即将过去,此时应当将注意力转向身体的养护与恢复,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更好地预防节后综合征。
心血管内科 重症医学科
36岁新手奶爸饮酒后突发心梗
春节期间接诊多例!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陈雨虹 吴玲珑 胡莹莹 俞玉明
36岁的李先生是一位新手爸爸。体谅妻子坐月子辛苦,他常常熬夜带娃,身体本就疲惫,春节期间大量饮酒,开始出现乏力腹痛。熬了两天,李先生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就诊,确诊心梗。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吴少泽医师介绍,今年春节前后,像李先生这样酒后出现心梗症状的患者已有多例。48岁的赵先生一次灌下2斤白酒,出现左胸持续性刺痛,甚至造成大小便失禁,被送到三墩院区诊断为心梗;54岁的朱先生也是在喝下大量酒后出事,倒在家中的他失去意识,被120送往医院的路上还出现室颤,做了紧急除颤,到院后经接力抢救才恢复自主心跳。
心梗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在患者发病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有很大机会抢救成功,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涉险过关。李先生右冠中段100%闭塞,后降支80%狭窄,植入支架后目前已顺利出院,但赵先生和朱先生都还在ICU抢救……
就餐时喝点小酒是不少人的习惯,尤其是逢年过节。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汤益民主任医师提醒,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会诱使心律失常,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者,会诱发其冠状动脉痉挛或急性心肌梗死。喝酒应该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一口闷”不是情谊深,而是格外伤身。
男子酒后摔破脾脏全身多处骨折
老张今年64岁,前些天和朋友聚餐时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醉酒后老张不慎摔倒,当时觉得不太疼,便独自回家休息。
没想到第二天酒醒后感觉胸腹部疼痛难忍,家人发现老张脸色煞白、直冒冷汗,急忙将他送至杭州市一医院瓶窑院区(余杭三院)急诊科就诊。
急诊医生潘小飞接诊后发现,老张这一跤摔得十分厉害,脾脏破裂、肋骨多处骨折、腹腔内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立即转由外科团队行腹腔镜下脾破裂切除术。在外科团队和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术后老张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正在恢复中。
近一个月接诊近40例酒后就诊患者
“春节假期,每天都有酒后来院就诊的患者,近一个月接诊近40例。”余杭三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永华提醒,醉酒后的正确处理方法,首先应停止饮酒,让醉酒者喝一些温水,有助于促进酒精排泄,但不建议喝咖啡或浓茶。如果需要呕吐,需侧身呕吐,在醉酒者呕吐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其头部偏向一侧或让其侧卧,以防止呕吐时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出现窒息。对于体温偏低者可用衣服、被服、毛毯等包裹病人身体,保持体温。
要特别提醒的是,醉酒状态下应有朋友或家属陪伴,适当限制醉酒后活动,保证有人陪伴,严禁洗浴泡澡,防止发生意外。有神志不清、呼吸不畅、呕吐严重或并发头痛、胸痛等不适的,应当及时呼叫120。
风湿免疫科
啤酒和白酒是痛风“加速器”
秋水仙碱切勿过量使用
记者 吴双 通讯员 陈岩明
2月1日正月初四那天,王先生一顿大鱼大肉后,突然感到大脚趾剧烈肿痛,后半夜更是疼痛难忍,彻夜未眠。
第二天,他赶紧来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检查发现尿酸高达800+umol/L,被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过抗炎止痛治疗后,疼痛才逐渐缓解。原来王先生从小喜爱高糖、高脂饮食,尤其钟爱海鲜,同时又拒绝运动,导致体重迅速增加。
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戴巧定说,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饮食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遵循以下七条原则:限酒,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规律饮食和作息,适量运动,禁烟。
痛风患者在选择食物时,也有“红黑榜”之分:红肉(如牛、羊、猪)嘌呤含量高,建议选择白肉(如鸡、鸭、鱼),并注意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煎制等高油烹饪方式,尽量不喝汤。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也不宜食用。饮品方面,定时、规律性饮水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首选白水,也可以选择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值得注意的是,啤酒和白酒简直是痛风的“加速器”,在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患有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情况下,应禁止饮酒。
此外,戴巧定还提到,痛风急性发作时,不要盲目使用降尿酸药物,如果已经在规律用药,也不要随意停药。秋水仙碱是一种抗炎镇痛药,但安全剂量范围窄,切勿过量使用。同时,痛风急性发作期,请勿局部使用芳香活血止痛药物,如各类外用药酒、膏药等,以免“火上浇油”。如果症状无法缓解,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
急诊医学科
返杭开车16小时
25岁年轻女子差点“瘫”了!
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张煜锌
春节返程人潮涌动,杭州25岁的王小姐在归途中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16小时“堵车大冒险”,差点无法动弹。
前天,王小姐从江苏北部启程返杭。原本预计6小时即可抵达的路程,因春节返程高峰拥堵,竟然整整开了16个小时。深夜时分,王小姐终于回到家中,她感到腰部有些不适,认为这只是长途驾驶后的正常反应,休息一晚便能恢复。没想到,次日清晨,王小姐刚刷完牙准备直起身,腰部却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疼痛,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稍一动弹便如同遭受电击般刺痛,瞬间跌坐在地,爬不起身。
家人见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王小姐紧急送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经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急诊外科医生诊断王小姐患的是急性腰肌劳损合并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对症用药和穴位贴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王小姐的症状明显缓解,她和家属终于松了一口气。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杨峥主任医师表示,长时间驾驶、久坐不动、姿势不良等因素,极易引发腰背部疼痛,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更需警惕:
长时间驾驶者:连续驾车超过2小时,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腰肌劳损。
久坐办公族:长时间保持同一坐姿,腰部后方悬空,肌肉疲劳积累,最终引发疼痛。
体力劳动者:搬运重物时姿势不当,或长期负重劳动,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
中青年人群:30-50岁的中青年,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腰背部疼痛发病率较高。
为了帮助大家远离腰痛困扰,杨峥主任医师给出了长途驾驶和日常生活的实用建议:
1.巧用靠垫:久坐时在腰部后方垫一个小靠枕,支撑腰部,缓解肌肉紧张。
2.调整座椅角度:将座椅靠背调整至110度左右,减少腰椎压力。开车时注意调整座椅与方向盘的距离,避免弯腰。
3.避免久坐:驾车每2小时休息一次,乘坐公共交通时每40分钟站起来活动一下,办公时每小时起身活动。
4.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尤其是在湿冷环境中。
5.正确搬运重物:提举重物时保持背部直立,弯曲双腿,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6.加强核心肌群训练:通过“小燕飞”等运动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配合按摩、热敷等理疗手段,预防复发。
7.若已经出现腰痛症状,经医院排除器质性问题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缓解: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受凉;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增强骨骼健康;咳嗽时扶住腰部,避免突然受力;尝试中医理疗,如热敷、穴位贴敷、针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