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双 通讯员 斯骋
近日,浙大二院骨科接诊了71岁的患者吴奶奶。吴奶奶是萧山人,半个月前她突然感到腰痛。在当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后,仅发现骨质水肿信号,未发现其他异常。吴奶奶放心不下,便来到浙大二院骨科就诊。
梁成振副主任医师根据检查结果排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结合吴奶奶的症状,考虑到可能是骨质疏松、腰椎老化,建议她再观察一段时间。
2天后痛到无法下床活动
再次检查后发现是化脓性脊柱炎
没承想,才过了2天,吴奶奶的儿子急匆匆找来。“医生,我妈妈的腰痛越来越严重,现在只能躺在床上,连下床都困难了!”短短2天,吴奶奶竟已无法下床活动。梁成振考虑到可能是腰背部筋膜炎加重,建议吴奶奶吃些消炎止痛药,同时也不排除骨折的可能。
用药后,吴奶奶的症状没有改善,依旧疼痛难忍,每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梁成振建议吴奶奶再来急诊做个核磁共振检查,当时吴奶奶儿子觉得刚做检查没多久,不必重复检查,没有带妈妈来做检查。一周后,吴奶奶依旧动弹不得,这才来到医院决定再做一次检查。
梁成振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吴奶奶的腰椎、椎间盘和椎管内都出现广泛的水肿高信号,当即考虑是化脓性脊柱炎,建议立刻住院治疗。住院后通过穿刺检查,确认了她的腰椎里有满满的脓液!穿刺样本通过细菌培养+药敏,细菌涂片和宏基因组测序等检测后,判断是细菌感染,且是表皮葡萄球菌:一种寄居于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共生菌群。病因终于找到了,是化脓性脊柱炎。也许是因为低毒性病菌感染,吴奶奶没有发热。
细菌进入椎体会出现背部疼痛
手术后终于恢复正常行走
梁成振介绍,化脓性脊柱炎是特殊部位骨髓炎中的一种,占所有骨髓炎的2%-4%,多见于腰椎椎体。感染原因有多种,可能是末梢血管的血液流动慢,导致细菌进入椎体,最初没有症状,逐渐会出现背部疼痛。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感染蔓延,椎管内脓肿积聚,压迫脊髓,可能引起瘫痪、全身感染等严重后果。
吴奶奶经过抗生素治疗,炎症指标得到控制和下降。然而,由于细菌侵蚀破坏了大量椎体骨质,她的脊柱变得不稳定。同时,吴奶奶开始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医生检查下肢肌力只有Ⅲ级(正常肌力为V级,最差是0级),判读患者出现了瘫痪的症状。立刻再次进行腰椎增强磁共振检查,提示椎管内脓液较前次磁共振检查时明显增多。考虑是椎管内脓液累积过多,压迫脊髓神经引起瘫痪。
梁成振立刻为吴奶奶安排了急诊微创的后入路腰椎椎板减压+椎管内脓肿清除+内固定手术。手术后,吴奶奶的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到正常V级,感染的病情也得到控制,术后3天后慢慢恢复了正常行走,术后5天后顺利走路出院,但是未来仍需定期复查。
梁成振强调,手术并非治疗的终点。抗生素治疗指南一般要求规范全程治疗3个月,且需要定期进行化验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感染控制情况。如果患者中途自行停药,细菌感染可能复发,且细菌的耐药性会大幅增长,导致治疗更加困难。
浙二骨科每年接诊100例
脊柱感染患者
老年人出现腰背痛且找不到原因
要考虑这个可能
“我遇过不少这样的患者,觉得自己刚做了核磁共振检查,不愿意再做。事实上,有时候病情变化很快,只要不是当天做的检查,都可能出现不精准的情况。”梁成振提到,之前遇过一位患者,4天前做的核磁共振显示没有任何问题,但4天后重新做了一次就发现了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有时候不要怕麻烦,听取医生的检查建议很重要。
在骨科感染中,脊柱感染比较常见。脊柱感染占全身肌肉骨骼感染的2%至7%,浙大二院骨科每年接诊100例左右的脊柱感染患者。很多时候老年人起病往往比较隐蔽,容易当成普通的颈肩腰腿痛,所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有明显的骨破坏。
梁成振提醒,当出现腰背痛且多次检查找不到原因时,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人和长期服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怀疑脊柱感染的可能性。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做抽血化验和核磁共振检查,以便发现早期的感染病灶并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