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江玥 摄
记者 宋赟
昨天是冬至,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在冷空气的影响下,杭州进入了“冰箱模式”——今天最低气温0℃,最高气温也不过6℃,东西放外面可能比冰箱冷藏还管用。
连晴天气也暂告一段落,今天夜里到明天,3000米左右的高空有水汽,天空云量会增多,杭州局部有小雨,临安高海拔的山区,比如太子尖,因为气温低,有可能飘落零星的雪。不过即使真的下雪,也应该很小。
另外,受弱冷空气补充影响,25日-26日局部有霾,明显的降雨和降雪都不会有。
总的来说,未来一周杭州天气总体不错,就是霾天较多,大家出门记得戴上口罩。23日、25日、26日这三天的云量最多,阳光略差,局部会有小雨,但肯定下不大。
进入最冷的“数九寒天”阶段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日照时间约为10小时12分钟。这也标志着杭州即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很多人觉得,今年冬至好像也没有很冷。其实,冬至本身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就像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12点,最冷的时候也不是晚上12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至这一天虽然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往往在冬至之后。
从科学角度来讲,气温的升降变化,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要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后,气温才能调头上升或降低。虽然冬至之后,太阳高度角渐渐大起来了,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也开始增加了,但仍入不敷出,气温仍然会继续下降。俗话说,“三九严寒”,“三九”往往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
不过,冬至期间,冷空气活动会越发频繁是真的。气象台表示,冬至期间,由于极地冷空气势力较强,并且经常南下影响中低纬度地区,这些冷空气的入侵往往就会带来大风、降温、降雪等天气过程。而且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天气也会变得晴朗、干燥、寒冷。
“晴冬至,烂年边”没有科学依据
昨天冬至,是个大晴天。不少人又开始担心了,蛇年春节要被雨水笼罩了。因为民间一直流传“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冬至雨,必年晴”等谚语,大意是说,如果冬至是晴天,则春节将是阴雨天气,反之,如果冬至是阴雨天,则春节将晴好。
杭州市气象台专门找了近30年冬至、除夕的历史天气数据做对比。统计显示,22年的“晴冬至”中,只有7年出现了“烂年边”,占比31.8%;剩余的15年“晴冬至”,对应的都是清爽年,占比68.2%。剩下8年的“邋遢冬至”,只有3年出现了清爽年,占比37.5%;剩余的5年是“烂年边”,占比62.5%。
大家之所以觉得“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清爽年” 很准,从科学上讲,其实是一种选择性记忆和心理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觉。
天气变化本身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概率性。在漫长的时间里,偶尔出现冬至晴天随后过年期间天气不佳的情况,符合自然天气变化的概率分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因为俗语的存在而特别关注并记住,而对于冬至晴天但过年时天气正常或相反情况不符合俗语的时候,往往没有给予同等的关注和记忆,从而造成一种该俗语很准的错觉。
人类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符合预期或特殊的事件,而忽略不符合的情况。当“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清爽年”偶尔被验证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后续的回忆和传播中不断强化这种关联,而众多不相符的情况则被选择性遗忘。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选择性记忆会使人们过度高估俗语预测天气的准确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