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引发热议 有人在评论区反复“哭穷”后,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

2024-12-17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

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2000元。

除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满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为不被“算法”“算计”,不少用户还将某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momo,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表明自己是新用户;平台上也有所谓攻略称,可定期清除浏览器记录和缓存,或创建不同账号、使用不同浏览器等方法,其目的就是尽可能“隐身”,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订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网友评论

有不少网友晒出“被杀熟”经历,并建议要加强监管。

“女儿这月参加考试,为她订个考场附近的酒店,一开始用了我名字,后来改为女儿身份,价格马上提高70多元。”

“我跟我老婆同时上某平台购物,都可能出现不同价格!”

“我打车比我妈打车贵一倍。”

“说一千道一万,请加强平台管控。”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