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王建安院士受邀前往意大利 Humanitas大学研究医院,成功演示两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许紫莹
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院155周年。光阴流转,薪火相传。历经波澜壮阔的155个春秋,浙大二院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当“建设世界一流医院”成为浙大二院锚定的新目标,并要加快步伐时,路在何方?
12月6日上午,浙大二院举办中国医疗管理大会暨建设世界一流医院论坛(浙大二院建院155周年学术活动),共同探讨世界一流医院的高质量建设和卓越管理之道。
“我们要创新!唯有创新、再创新,才能真正地为患者与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真正做到引领。”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的答案是:面对时代之问,浙大二院始终以创新为引擎,以“攻克疑难杂症、解除百姓痛苦”为己任,解决别人没解决的难题,回答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坚定步伐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
“浙二技术”辐射至全球各国 更多“浙二身影”亮相世界舞台
北京时间12月3日,王建安院士受邀前往意大利 Humanitas大学研究医院,成功演示两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这是全球著名心血管介入专家Antonio Colombo所在的医院。Antonio Colomn教授多次到中国进行交流,当天他们一起同台手术。截至目前,王建安团队研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已辐射到欧美七国10大中心和全国200多家医学中心。
作为一位从临床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一直怀有强烈的使命感,致力于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器械和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为了解决心脏瓣膜疾病的难题,他和团队“十年磨一剑”,通过对14万病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主动脉瓣钙化和二叶瓣形成机制,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了“瓣环上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国内心脏瓣膜病手术的禁忌,提出了不开刀置换瓣膜的“杭州方案”,并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采纳。
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中,这样的高光时刻,在浙大二院越来越成为常态。
医院院长王伟林教授带领的肝移植团队,也先后受邀至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作为主要完成人,成功实施了多例活体肝移植术及数例肝胆胰外科复杂手术。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率达国际领先水平。
医院大肠外科团队,作为中国大肠肿瘤规范诊治指南制定者,从“六五”到“十四五”期间,承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团队还受邀至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成功演示高难度手术,赢得了该国医生的高度赞誉。
医院肺移植团队受比利时邀请,前往当地示范开展高难度的二次双肺移植手术……
浙大二院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全球同行所认可,为世界所瞩目。心脏瓣膜介入手术、儿童肝移植、肺移植、罕见病诊治、恶性肿瘤“海扶刀”治疗、肝癌介入治疗、骨肿瘤治疗、白内障手术八大关键技术影响全球,服务110个国家和地区。
王建安院士说:“我们的团队更有组织地‘走出去’,‘浙二技术’辐射至全球各国;世界学术舞台上,不断有浙二人精彩亮相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们看见我们、认可我们。我们把中国形象、世界风范,都编织进了对话全球的网络中。”
持续创新已成为医院的核心动力
更是百年名院
焕发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今年8月,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浙大二院获批项目总数连续14年全国领先,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二。
在医疗技术的前沿,浙大二院专注于“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力求在“卡脖子”和“临门一脚”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疾病关键核心问题上实现攻关突破。
多年来,浙大二院通过完善的研究平台和激励机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技术转化,构建了完整的科研链条。医院推行科研导师制、科研假期等创新措施,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推动新技术和研究项目的发展,并通过创新俱乐部、创新大赛等形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1895年,我们医院就能做氯仿麻醉下的截肢手术了,1897年已经能做肝脏手术,患者康复后赠匾‘剖肝有法’致谢。”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指着院史馆墙上的记录,满怀感慨地说,“正是这些医疗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推动了浙大二院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如今,持续创新已成为医院的核心动力,更是百年名院焕发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体现在临床科研领域,更渗透到医院的各个层面。
2020年,王建安院士开创性地提出“效率医疗”理念,这是以最佳质量、最短时间、更低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的高质量医疗模式。不仅如此,浙大二院不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创了诸多医疗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手段,在国内率先开创日间手术模式、首创了一套严谨的“三准入、三评估、三随访”和一个应急预案的评估标准及管理体系,成为全国日间手术的理论与实践双版本“教科书”;健全了多学科诊疗病例讨论平台,医疗服务的内涵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
“我们围绕重大疾病诊治,从预警预测,到术式创新,再到器械药物研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比如心力衰竭,把方方面面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搞基因、蛋白、检测检验、材料科学、工程、影像的,都串起来,突出重点进行研究,整体上提高诊断、治疗水平。”王伟林院长介绍。
目前,浙大二院已启动“5510”工程,即用5年时间争取形成10个标杆创新中心。医院搭建从基础研究到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等的研究链,成立技术转化办公室;给年轻医生专门的科研时间、经费、津贴,配备学术导师、科研助理;建立创新俱乐部、举办创新大赛……浙二人以实际行动,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梦想添砖加瓦。
打造卓越人才图谱
吸引全球医学“最强大脑”纷至沓来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跨越155年的璀璨星河中,一张张熠熠生辉的卓越者面孔,他们中有杏林翘楚,也有医学泰斗,有学科奠基人,也有领域开拓者。正是这些名医名士,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在开创、颠覆、革新中,不断地铸造卓越,成就了百年名院。
在浙大二院门诊大楼内,著名的基金墙上展示着上一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者,这些卓越医学科学家的阵容每年都在不断壮大。
在迈向全球一流医院的新征程中,王建安院士提出了“选、引、育、用、成、推、尊、厚、颂、留”的“十字人才方针”,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引育结合,制定了清晰的金字塔形路线图,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科学人才、优秀青年科学人才、青年博士分层分类、精准引育。
对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医院实施“全球伙伴计划”“广济学者人才引进计划”等,建立强有力的人才梯队,持续进行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鼓励双/多栖临床复合人才,建立“一招鲜”职业发展绿色通道机制。
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医院充分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实施“临床科学家计划”“全程培养计划”,选拔和培养“临床+科研”双栖型人才,打造从青年博士到学科带头人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
以心脏中心团队为例,大家紧紧地围绕着“心脏功能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有的成员,重点聚焦冠状动脉功能重建的关键问题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逐步从年轻医生成长为国家“杰青”,并成为海内外同行认可的杰出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有的成员,重点聚焦瓣膜功能重建的转化研究,从青年“863”项目负责人成长为业务、研究双带头的首批临床医师国家“杰青”……
这样的团队、这样的梯队,还有很多,如移植团队、重症团队、脑科团队等,扎扎实实地围绕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高水平人才团队。
2024年,浙大二院“临床科学家”系列培训项目全面系统再升级。150位临床学科带头人、青年才俊分别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交流学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浙大二院更有组织地打造堪当建设世界一流医院重任的干部队伍、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医务工作者队伍的“三支队伍”。他们中间,有年轻的顶刊第一作者和国家“四青”人才;有中国医师协会最年轻的专委会副主委;有连续多年蝉联院复杂手术量榜首的临床能手,有全国率先创立疑难术式造福患者的探路人;还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学大赛获奖者,连年递增的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们……
对有为者,医院给予足以施展其才华的舞台,让热爱临床者有手术台、热爱教学者有讲台、热爱研究者有实验台、热爱管理者有平台,每个人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浙大二院正日益成为引得全球医学“最强大脑”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我们既要筑巢引凤,又要暖巢留凤,更要固巢育凤。”王建安院士恳切地说道,“我们一直致力于让人才更受尊敬、更有梦想,对人才进行全链式融合服务,坚持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与医院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