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兰村 图据临平区委统战部(民宗局)
民族团结看杭州·临平篇
记者 凌姝文 通讯员 沈欣欣
朴素的白墙黑瓦、简单的木栅梁柱,在临平区,一幢看上去再常见不过的江南水乡民居,因为墙上的9个字而变得意义非凡——“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这代表着中共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
今年6月,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所在的崇贤街道启动了“鸭兰说”系列宣讲活动。随着一系列故事娓娓道来,这个带有临平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将民族团结理念传到了千家万户。
每年5万人次
光顾“大运河红旅第一村”
红色文化与民族故事
在鸭兰村相映成趣
四面环水、荷塘密布,鸭兰村不仅是江南水乡,还是红色名村。
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CEO”农村职业经理人冯胜万进驻鸭兰村。他带着全村深挖鸭兰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融合历史,打造出“鸭兰薪火”“大运河1927红旅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奠定了“大运河红旅第一村”的村庄发展定位。
每年,约5万人次闻讯而来,打卡鸭兰“忆初心”、三家“品藕粉”、龙旋“祭烈士”、沾桥“寻历史”的“沉浸式”研学路线。文旅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2023年,鸭兰村总收入380万元,同比增长27.95%。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日常生活也愈加丰富。除了邻里绣娘团、红石榴帮帮团、“崇情石榴红”志愿者服务队、乡村文化理事会等平台团体,鸭兰村各族村民还组建了崇贤民族同心艺术团。
每年,艺术团都要参加送戏下乡、社区文化艺术节、专场演出等活动,影响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艺术团现有团员80余人,创编了歌曲《草原的月亮》《吊脚楼之恋》《卓玛》;舞蹈《绣缘》《阿西里西》《石榴花开》《我们的九寨》《爱我中华》,以及葫芦丝、古筝、小提琴、洞箫等民族主题的演奏节目。
如今的鸭兰村,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各族同胞共居共富。这片革命老区,正在用特有的方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小菜”“盛宴”活动不断
临平区用好文化妙招
传递温暖民族情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临平的民族工作,那就是:春风细雨。
将文艺演出、民族集市、茶话会等民族文艺文化,送进全域8个镇街33余处石榴红阵地,令每一处都感受到民族情的温度。
临平街道的“清秋月色”藕花集集市,运河街道的“稻田乐章·丝鼓和鸣——国庆嘉年华暨和谐田园音乐季”、DCFC国际鼓圈嘉年华,东湖街道的“蓝心一家亲·庭中有雅邻”邻居节暨草坪音乐节等,每一个活动都精心植入了民族文化,展示各族民俗和非遗技艺,让参与活动的市民生出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菜”之外,还有“盛宴”。临平区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隆重的大活动,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好平台。今年11月10日,“石”尚来“临”遇见扎溪卡——第二季石渠县太阳部落藏潮文化活动在临平开幕,类似的文化走亲盛宴是临平区推进东西部结对帮扶工作的缩影。
来参加活动的石渠青年降拥拉姆说:“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拉近两地的关系,为藏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还能促进各族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临平区不断探索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新路径,打响了“临聚里·石榴红”城市民族工作品牌,持续激发民族领域文化创造力。
放眼望去,各镇街都组建了“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红石榴”暖心服务周、“临聚里·石榴红”家园、“临聚里·石榴红”民族共富联盟……“临聚里·石榴红”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照亮了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也化为民族团结的原动力。
展开临平的地图,大运河文化、红色鸭兰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织成网。临平区通过“文化反哺”妙招频出,生动焕发“三交”生命力,点亮了运河畔的民族团结薪火传承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