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铁甲龙
古镇西面入口 挂有“古湖窦镇”清朝匾额
千年古井
明岩寺
西溪桥
曹宅三台九明堂
寒岩洞
扫码关注“什么是江南” 视频号、抖音号、公众号
记者 申佩琦 蒋伟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唐代诗僧寒山的隐居地,在浙江天台最西面的街头镇。
这里很低调,初听会觉得镇名取得很随意,但这里却有着千年的岁月沉淀,绝对值得你去一趟。
比古镇历史还悠久的江南早集
街头镇一镇五名,历史却能追溯到公元580年前,清光绪秀才余昌濡在街头十景诗小序中写“该镇基于六朝,盛于元朝”。
北宋时,传说在老街龙母殿前有一块巨石,上有一处惟妙惟肖的人足形状,百姓认为是铁拐李的足迹,因此得名“仙人镇”。
明永乐十年,又因为在镇南边山间有湖有洞,又改称“湖窦镇”,现在老街上仍有清朝书法家梅人鉴所书“古湖窦镇”牌匾。
清康熙十三年,古街长且繁荣,周围乡镇都来这里赶集,因为这里是天台县西边最尽头的一个集市,又被改称“街头”。
1943年抗战期间,街头镇成为浙东行署所在地,管辖浙东18个县市,取其“古生嘉木祥瑞,山川风光秀如图画”之意,“街头”改名为“嘉图镇”;待抗战胜利,浙东行署撤销,又改回“街头镇”至今。“一镇五名”由此而来。
街头镇名字由来之一,便是这里的“赶集文化”,称作“市日”。
当地老人说,在还没街头镇时,这个集市就已经有了。因为街头镇地处天台、磐安之间,两地百姓便约定好,农历逢二逢七,镇上开办集市,持续一整天,百姓们可以来此交换买卖货物。
早晨7点多,天光大亮,集市已十分热闹。以镇上千年老樟树为中心,满街的货物,自家田里种的瓜果蔬菜、新鲜养殖的鱼虾水产、街头镇知名的寒山菜刀、老人家手工编制的笤帚竹凳……包罗万象。
走走逛逛,最多的是山中药材,令我大开眼界。
一颗颗黄色小梭子状的金樱子,可以泡酒泡茶,根有活血散瘀、祛风除湿、解毒收敛及杀虫等功效;叶外用治疮疖、烧烫伤;果能止腹泻。
黑漆漆的是村民“九蒸九晒”过的黄精。黄精可是好东西。摊主大哥用不太顺溜的普通话配合肢体语言,卖力地向我介绍:“这个吃了,补啊!”
集市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便宜。20元一件棉背心、10元一条加厚打底裤、10元7斤的蜜桔、5元一本的年历……
一位山东大哥告诉我,他拉着满满一货车的山东黄心大白菜,开了10个小时的车从山东临沂赶到街头,白菜价格也不贵,10元3个,估计当天差不多能卖完。
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前走,却并不觉得拥挤,大家都慢悠悠地边逛边走,遇见心仪的商品便停下来与摊主还还价,遇见认识的熟人也要停下来打个招呼……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与人们的寒暄欢笑交织在一起,好一派活色生香的繁华景象。
逛过集市,在当地朋友的推荐下,去吃当地特有的小狗牛。
天台小狗牛,因其体型矮小如狗而得名,清朝时就被选为皇家贡品。
“寒山楼全牛宴”是当地人非常认可的一家小馆子,店里的小狗牛都是早上新鲜宰杀的。
不过,这小狗牛的体型真的跟小狗一样小吗?
老板将我们带去不远处的牛棚,小小的牛角,黢黑的牛鼻,体型真的比普通的牛小了一圈。“小狗牛确实是我国体型最小的牛种之一,但也不是每一只都那么小。”
店里有牛杂、牛排、牛血羹、牛肉面。牛血羹其实并不浓稠,更像是萝卜牛血汤,我最喜欢的是烧牛杂,肉质细嫩、纹丝紧密,清爽又有滋味,具有浓郁的山野味。
三台九明堂和惊喜不断的古镇老街
曹氏民居在街头镇嘉图东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是台州市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民居类合院砖木结构之一,2017年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
曹宅“三台九明堂”,是古时天台富裕人家的典型建筑。三台即三进,就是三个分隔的通道,每个通道可以到达三个堂(一中堂二横堂),合起来称三台九明堂。
曹氏先祖曹宗建于乾隆四十年来到街头,经商致富,重视教育,长子曹光熙是国子监学生,次子曹光弼是武举人,兄弟二人还带头捐款,创建了街头镇第一所书院——蓝洲书院(街头镇中心小学前身)。
曹徐亦明是曹氏后人,也是这座老宅的守护者,老人年过八旬,精神矍铄、身姿挺拔,带着我们仔仔细细地走过老宅的每一处角落。
老人说,他和妻子还住在这里,老宅最怕失火、漏水,所以他每天都要里里外外检查一遍。
老宅就在镇中心,位置好,以前也有人想盘下来,拆了盖新房,但被曹徐亦明拒绝了,他甚至还借钱又买下几间房,也不作他用,只为守护。
“有人说我傻嘛,有钱都不要,但我就是不愿意卖,我觉得坚持有意义,你看,现在成省级文保单位了,政府重视了,我没做错的。”
曹宅门口悬着一副“屏山襟水”的清代匾额,原指依山傍水的美好环境,但曹徐亦明又有新见解:“每个人都难免碰到挫折坎坷,会被人误解嘲笑,但我们要以山水一样宽阔的胸襟去宽容他人、做好自己。”
街头镇的老街长1544米,呈“丁”字形东西走向,路面用鹅卵石拼砌而成。
老街直中有弯,呈大“S”形,沿街的铺、馆、舍、过道、穿堂、挑楼、临街楼、前店后院等基本上都是清中晚期建筑。
老街上人不多,游客就更少了,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常常有惊喜。
古街西头的西溪桥,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全桥共由四十根条石组合而成,是昔日天台通往磐安的驿道。
桥旁有口古井,始建于元朝,状如畚斗,又被称作“畚斗井”;井圈的栏柱,是抗战时浙东行署重修安装的。老人说,畚斗井里是来自方山的泉水,水质优良而且永不枯竭。
穿过西溪桥,便是街头镇古街西入口——古茶亭,始建于乾隆五十年,是为路人提供休憩和茶水的场所。
再往前便是龙母殿,也是镇子第一个名字“仙人镇”的由来。龙母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北宋,但具体何时而立已无法考证。
岁月变迁,人来人往,很多人离开故土,去外工作求学,老街、老宅、老物件却始终停留在这里,静静守候着同乡人心中的根。
古人心照不宣的归隐圣地
街头镇的寒山,是唐代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寒山子,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只知道他出身官宦,后来遁入佛门,隐居于浙东天台70多年。
寒山子所住的寒岩洞高15米、宽48米、纵深78米,洞内还有一口水井。他的生活与世隔绝,世人问他姓名,他却不说,故而用他的居住地称他为“寒山子”。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寒山与拾得的对答或许就发生在天台。
当时,拾得正在天台国清寺修行,寒山经常去找他讨论佛法,还把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岩洞维持生活。有时,寒山也会去寒岩背面的明岩寺打坐修行,但并未久住。
他既不是国清寺的和尚,也没确定的修炼道场,吃喝随性、住在洞中,他大概认为心里有道就可以了,在山野间“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却留下了百首诗歌,诗句通俗易懂、豁达恣意,蕴含人生哲理。
沧海桑田,寒山依旧。如今的寒山景区由寒岩、明岩和十里铁甲龙组成。
十里铁甲龙是寒山上的岩石群,表面带铁色,长度近十里,怪石嶙峋,此起彼伏,如片片巨大的坚硬的“龙鳞”。徐霞客曾描述:“石壁直上如劈、悬崖排列”。短短几句,便足以描绘出峭壁陡立、悬崖罗列的壮观景象。
沿十里铁甲龙的游步道上山,还能见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岩洞和形态各异的奇石,构成了天台山独特的“非喀斯特地质的喀斯特地貌”。
徐霞客就对山中的龙须洞心驰神往,大赞其“圆耸明豁”。该洞还被《台州府志》称为“台山绝胜处”。龙须洞高约80米,底部近似圆形,洞顶裂开,光线射入,更有长年不竭的泉水从洞顶飘洒而下,形如龙须,灵美异常。
回到山脚下,还能来到被霸王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的隐居地。
《史记》中说范增“归未至彭城,背发疽死”,但在街头镇九遮村一带却另有说法——一位白发银髯的老人乘石船来到这里,住在山脚洞中,常采草药为村民治病。后来,项羽自刎乌江的消息传来,老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
百姓这才知道,他就是霸王身边最著名的谋士范增。但面对村民询问,他却矢口否认,第二天就不知所终。后来,百姓们为他建立“仙皇庙”,香火不断。
人在街头镇,会不由得惊叹:汇集了那么多神奇元素,怎么会如此低调?壮美隽秀的风景默默地承载着千年的底蕴,却从不向世人炫耀,只是给所有来到这片土地的人,提供一个身心栖息之所。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这里真的值得“到其中”啊。
本版摄影 记者 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