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生存时间仅14.6个月! 提出先进理念 整合治疗策略

率先开展光动力靶向治疗技术 部分脑胶质瘤患者实现10年以上无瘤生存

2024-12-06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杨陶玉 凌田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中约有3-6人罹患脑胶质瘤,在中国,胶质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4000例。14.6个月,这是国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的恶性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时间。

极高的死亡率之下,却面临着治疗手段有限的窘境。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胡韶山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20多年,根据临床探索和多年应用基础研究,深入探讨瘤周异质性并相继提出“大树”假说、“生发界面”(瘤根)理念以及“去干、拔根、改土”整合治疗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精准光动力靶向疗法,许多脑胶质瘤患者因此受益,部分病例实现了10年以上无瘤生存,生存率显著提高。

提出“大树”假说和“生发界面”理念

精准光动力靶向治疗技术

助力“去干、拔根、改土”整合治疗策略

胡韶山提到,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极高,主要表现在生长迅速、侵袭能力强、治疗时间窗短等方面,部分患者由疾病早期进入晚期仅为一个月左右。

临床中,手术是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可由于肿瘤和脑组织界限不清,医生在确定肿瘤切除范围时较为困难。“脑胶质瘤的辅助治疗主要是放化疗,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存在一定副作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自身免疫功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更可怕的是,多次化疗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复发是绝大多数脑胶质瘤患者的结果。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治疗理念及手段来克服脑胶质瘤的治疗难题。”

根据脑胶质瘤临床特点,胡韶山团队提出“大树”假说,将胶质瘤比作在颅内生长的一棵大树,传统的手术只能将位于表面的“树干”(影像学可见部分)去除,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胶质瘤的生长,留下的“树根”还会继续增殖,尤其是脑内还有肿瘤赖以生存的“土壤”(免疫微环境)。

想根治肿瘤,必须实现“去干、拔根、改土”,而如何判定“瘤根”区域是关键。胡韶山团队通过多年瘤周异质性研究,发现瘤周区域存在一个或多个高脑血流量区域,这些区域被定义为“生发界面”,是胶质瘤发生、发展、复发的关键区域。该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被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接受,为指导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前期的丰富积累,胡韶山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光动力靶向疗法,根据光敏剂在肿瘤组织内的选择性潴留特点,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发生光化学反应,起到“杀瘤、饿瘤、防瘤”作用,是目前临床疗效确切、可行的抗肿瘤手段。

自主开发元宇宙可视化定位技术

术前判定最佳入路 安全切除肿瘤

术中确定生发界面 实现精准靶向

2021年,30岁出头的小叶因剧烈头痛就诊,发现左侧额叶恶性胶质瘤,直径6厘米,几乎占据了左侧大脑一半。在元宇宙可视化定位技术引导下,经左侧额颞入路开颅联合术中精准光动力靶向处理,治疗期间常规放化疗,目前,小叶已经无瘤生存3年,还在正常工作生活。

术前,小叶曾询问胡韶山,大脑这么精细,手术能不能保证切除肿瘤的同时不损伤到其他正常组织?胡韶山解释,相比过去医生只能通过CT、核磁共振等数据来判断肿瘤所在位置,随着3D技术的发展,团队早已自主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保证定位的精准性——元宇宙可视化定位技术。“通过整合多组影像数据,导入术中专用的HoloLens眼镜,形成现实增强和虚拟增强,在术前我们就能全方位了解病变位置、周围组织关系与手术重点处理部位,判定手术的最佳入路,选择最安全的切除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胡韶山团队经治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目前最长无瘤生存时间24年,5-10年无瘤生存患者多例。“目前的统计结果中,长期生存的患者集中在首发早期、复发早期,并且以青壮年居多,如果病期太晚,目前的所有手段都近乎苍白无力,因此早诊早治还是关键。”胡韶山强调。

科室名片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是中国科技量值排名TOP100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浙江省分中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专委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单位等。目前下设颅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功能与内镜神经外科治疗中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心、颅底与神经脊柱微创治疗中心、伽马刀中心、急诊绿色通道等6个亚专科中心。

科室在脑胶质瘤的光动力靶向治疗和激光神经外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省内率先开展电生理监测、清醒麻醉、黄荧光可视化技术、元宇宙可视化定位技术等先进肿瘤诊疗技术。同时开展微创床旁急救技术、自体骨保存技术、微创颅内压和脑水肿检测技术、机器人引导脑干、丘脑血肿穿刺抽吸术等,显著提高急诊急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