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芬一家三口
记者 董齐
距离春节虽然还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街头巷尾似乎很难捕捉到年味,可在东阳一个小镇上,节日喜庆的氛围已经在街头小巷里拉开了序幕。
这个小镇叫画水,离义乌城区30多公里,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小镇产的中国结占到了全国60%,全镇74个行政村中,先后有60个村都做起了中国结,有人这样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画水人做的中国结。”
此前我曾多次到过画水镇,可多是作为一名食客,去这个曾经的“江南第一牛市”尝一尝那一口牛肉香,对于小镇为何成为“中国结之乡”未曾细究过,为了搞明白缘由,前几天又专程跑了一趟。
订单太多
3000平方米的厂房已不够用
在当地人的介绍下,第一站来到了祥得福工艺礼品公司,这家公司是当地中国结龙头生产企业,刚到大门口就看见厂房上写着“为打造世界最大的中国结基地而奋斗”。
走进公司,一楼厂房内工人正忙碌着打包各种中国结产品,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是发货高峰期,大家一般要忙碌到过年前十来天才能空下来。
在楼上生产车间,工人脚下堆满了原材料,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赶工,就连老板陆军阳也没闲着,一个人躲在一个小房子里为客户制作样品。
“十几个电商客户着急要这款新的大号中国结挂件样品,工人没时间也不熟悉,我只能自己做,已经干了大半天,上百个样品制作完估计得到晚上了。”
陆军阳做这行已经34年,聊起中国结在画水镇的起源,他说这和画水人会织渔网有很大关系,因为南江自东南向西北穿过镇子,古时很多人以捕鱼为生,结艺也就熟能生巧了,除此之外,旧时当地妇女就盛行用结艺做装饰品。
但中国结真的在画水镇生根发芽,还要感谢村民许朝汉。19世纪80年代,他去外地推销花边时,从山西市场上买回一个小的“中国结”,交给同乡许庆喜、许庆星,两人拆开重编,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从此中国结行业迅速在当地扩展开来,本身就对编结技术很在行的画水人从开始的小8字结到大中国结,不断地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也让中国结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
“我们靠近义乌,产品经过义乌的市场很容易就能找到客户,就这样客源越来越多。”陆军阳说,现在工厂有400多个品类的中国结,大小从十几厘米到三四米的都有,今年的上新率更是高达80%。
如今,因为订单多,陆军阳原本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不够用,新建厂房在赶工装修中,投用后工厂固定工人要比现在翻倍。
带动山区妇女家门口就业
发放加工费超1600万元
离开陆军阳的工厂,我来到中国结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画水文园工艺品厂创始人蒋文园的厂房,坐电梯上楼,一出门就看见墙上挂着“巾帼共富工坊”的牌子。
蒋文园说,他们是首批获评的省级共富工坊,因为自2022年5月成立工坊以来,除了本省外,还带动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山区26县和对口支援地区的20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加工费1600余万元。
在厂房的顶楼,我看见一排排崭新的半成品中国结正在阳光下晾晒,蒋文园解释,这是给产品定型,从外地运回来的半成品要集中到工厂里过胶晾晒定型,再挂上配件就可以打包发出去了。
聊起自己为什么从事中国结,蒋文园笑着说,1999年因为养殖亏了四五万元,没办法就跟姑妈借了500元从义乌买来37斤丝线,空余时间学编中国结。
“刚开始也编不好,前两年都没赚到什么钱,不过到了第三年,就越来越好了。”为了把中国结编好,蒋文园不仅请教周围的老师傅,还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尽量还原旧时工艺。
此后,蒋文园背着中国结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推销,因为手工精巧、价格合适,很快就卖到脱销,最火时客商要排队交钱取货。
因为单子太多,忙不过来的蒋文园就让左邻右舍一起帮忙加工,到后来就变成她设计图稿和模具以及工艺标准,面向居家妇女、残疾人、老人等群体,以专人专车将项目派发、回收、按件计酬方式开展中国结加工。
“当时也没有什么共富概念,就是想活多大家一起干,加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到如今除了工厂固定40多个人,旺季的时候省内省外至少上千人参与进来,年龄大的一天赚个80元加工费很轻松,动作麻利的一天四五百元也没什么问题,最多的能挣到600元一天。”
蒋文园说,现在一年编结使用的绳大概上亿米,发出去的加工费至少500万元,也有人曾找到她说研发机器编结,但被拒绝了,她觉得有些活还是人工更好一点。
一家三口靠编绳
年收入保底20万元
数据显示,画水镇一年中国结的产值近4.2亿元,从业人员有1万余人,其中外来打工者有1000余人。
画水后街,被称为中国结一条街,这里聚集着众多的中国结来料加工的外来打工者,走在路上,随时可以碰到拉着半成品的三轮车,而在很多门口也都堆着一盘盘的红绳。
在后街40号,我见到67岁的陆远芬,她和老公以及儿子,每人一个模具正忙着编中国结。
“我年龄大了,编30厘米的,老公编60厘米的,儿子年轻,就编1米的,加工费分别是2.5元、5元、13元,一天至少能赚个800元,年收入20万元肯定没问题。”
陆远芬说,他们来自贵州,20多年前妹妹嫁到了画水镇,和在老家务农的她说这边发展好,随便编个中国结都比家里收入高,于是一家三口就来到了画水镇,当时儿子才22岁。
和其他只顾着来料加工的家庭相比,陆远芬一家为了提高效率,动了不少脑筋。
“最开始的模具就是钢筋插在木板上,用久了就会松掉、坏掉,不仅影响速度,还影响质量,后来我老公摸索改良,研制出全钢结构的模具,现在整个画水镇都在用这种模具了。”
陆远芬说,和进工厂打工相比,来料加工自由度会大一些,累了就休息,不累干到晚上10点也行,反正是多劳多得。
“孙女就是在画水镇出生的,前年考上了杭州的大学,现在正准备考研。”陆远芬说,靠着中国结,他们在老家县城买了房也买了车,不过现在很少回去了,已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