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建德山上敲敲打打 竟有惊人发现

两亿多年前旋齿鲨牙齿化石!

2024-11-28

蓝潜和她发现的旋齿鲨牙齿化石

由化石标本还原的李家镇一带古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的就是旋齿鲨。  图片来源:浙江省地质院

记者 程潇龙

“用锤子敲打了半天,手震得麻木酸痛……”近日一女子在建德一座山上用锤子敲打岩石寻宝,竟然挖到了数亿年前“海洋霸主”旋齿鲨的牙齿化石。

建德市李家镇,堪称大杭州的“西大门”。多数人知道它,源于一颗数万年前的“建德人”牙化石。1974年,建德李家镇发现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青年的,后命名“建德人”牙,这里是数万年前“建德人”的家园。

这次发现旋齿鲨牙齿化石的,是陶艺家和化石修复设计师蓝潜。

11月2日下午,蓝潜随研究团队来到李家镇山上寻找菊石——李家镇不只是数万年前“建德人”的家园,还是数亿年前菊石动物群的栖息地。

大太阳底下,蓝潜伏身矿石堆,用一把地质锤认认真真敲敲打打。时间一点点过去,一无所获,同伴们放弃了这一地块,只剩蓝潜还在认真寻找。

“手臂和腰都震得酸痛,我决定放弃快要离开的时候,突然注意到一块石头,卡在两块大石头中间,露出了小菊石皮壳。直觉告诉我,这里可能会有东西,一定得敲开看看。”

蓝潜一锤一锤把它凿分成三大块,从大石块下撬了出来。裂痕掰开,神奇出现:两排巨大的牙齿痕迹。

看到它的第一眼,蓝潜脑海里回忆起最初和化石专家相识时,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如果挖到旋齿鲨就好了。”

“我心想,不会吧,这次我真发现了旋齿鲨?再捡起一块碎片仔细观察,碎片边缘有锯齿,典型的鲨鱼牙齿特征。”

她急忙喊山下的老师们,“快来看,好像是鲨鱼的牙齿。”

大家听到了,都往山上跑,欢呼声中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旋齿鲨牙齿。

“现在回想那个瞬间,心情依然激动,大家和我握手表示祝贺,非常感染人心。”

这块由蓝潜发现的旋齿鲨牙齿化石,将被送往古生物研究机构研究定种。据专家初步判断,这块化石的牙齿个头很大,有可能是亚种新种。

“如果确定是新种,可以考虑用发现者也就是我的名字命名。”

这是杭州第一块人工挖掘发现的旋齿鲨牙齿化石。几年前,曾有一块旋齿鲨牙齿化石,被人意外捡到。

旋齿鲨,最早出现于2.7亿年前的二叠纪,体长10米左右。它曾是海洋中的霸主,牙齿内卷成环状螺旋形,犹如可怕的铣刀,以各种鱼类及菊石为食。

虽然名“鲨”,但并不是鲨鱼。“鲨鱼”是板鳃亚纲鲨总目的统称,而“旋齿鲨”是全头亚纲-尤金齿目-旋齿鲨科-旋齿鲨属的统称。

旋齿鲨这一类群,现已全部灭绝。因为属于软骨鱼类,今天的人们只能发现它的牙齿化石。

1899年,这种化石首次被俄罗斯古生物学家亚力山大·卡宾斯基发现于乌拉尔山脉。

最初,人们仅能判断出这是一组排列诡异恐怖的牙齿,属于什么生物却有极大争议,困扰学界上百年。

国际上的旋齿鲨化石产地,有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中国则在西藏、湖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地有所发现。

专家通过力学结构分析发现,这种螺旋状的牙齿,有自己独特恐怖的进食方式——旋齿鲨咬住猎物时,不

停地咬合、松口,螺旋齿像一条传送带,将食物逐渐送入口中,任何入口的生物,都会被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

“旋齿鲨的内骨骼,几乎都由软骨组成,就像耳朵的骨头一样,而软骨很难保存成化石,只有牙齿等坚硬的组织有可能保留下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负责李家生物群研究的季承副研究员说,这是在李家镇发现的第二块旋齿鲨化石。此次发现,有助于揭示更多二叠纪鱼类演化的关键信息。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也是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记录者。

在专家学者眼中,李家镇这些远古生物化石,是书写地质变迁史的“活文字”,通过它们可以窥探亿万年前地球气候、自然环境变化特征以及生命演化规律。

从古地理环境来看,距今约2.99亿至2.5亿年的二叠纪,那时的大杭州,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洋中养分充足,适合生物大量繁殖,为菊石、双壳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这些生物均拥有坚硬的外壳,死亡后被大量埋藏下来形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