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制图 连诚
记者 金晶 张慧丽 张静
通讯员 杨陶玉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血管同寿”,意思是指人体内血管的质量与人的寿命是同步的。
血管作为人体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任务。只有当血管通畅时,全身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
人体真正的衰老是从“血管老化”开始的,血管斑块形成、堵塞、硬化等,不仅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还会带来很多疾病,威胁人的生命。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说,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为身体各脏器提供营养,输送血液,静脉则是将血液回输至心脏,促进血液循环”。
蒋劲松提到,动脉相关疾病包括动脉狭窄型疾病和动脉扩张型疾病。比如冠脉狭窄、肾动脉闭塞、下肢动脉闭塞等,就是动脉狭窄所致,相应会导致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肢体坏死;而颅内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则是由动脉扩张引起,高血压等是其常见诱因,当血管弹性变差,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引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此外,静脉血管健康也不容忽视。静脉疾病分阻塞性和返流性两大类,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因为血管堵塞导致下肢肿胀,甚至有血栓脱漏造成肺栓塞的风险,静脉返流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下肢浅静脉瓣膜损害造成血液返流,临床表现为“蚯蚓腿”,发展到一定时候会出现色素沉着、皮炎瘙痒、皮肤溃疡等并发症。
由此可见,血管畅通是健康的基石。血管有多健康,你的生命就有多长。
血管为什么会堵塞?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血管问题?如何早期预防和筛查?今天,快报记者围绕身体的脑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五个部位,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做了专业科普剖析。
1.脑部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它其实并不是肿瘤,而是患者脑内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脑血管壁异常膨出的“鼓包”。
症状 大部分动脉瘤只有2-5毫米,破裂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危害 一旦破裂,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易发人群 普遍存在于成年人群,35岁-60岁最常见,尤其是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和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群。
筛查手段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
对不适合做MRA检查的,也可选择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
如果上述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的,可以进一步用脑血管造影(DSA)明确,DSA检查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
病例
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
50岁男子回家后突然失去意识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孙伟军副主任医师介绍,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重量仅占体重的2%,却需要全身15%的血流量支持,每分钟大约1000毫升的血液供应给脑部,脑血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脑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就是脑中风,也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前不久,孙伟军团队接诊了一位50岁的男患者。那天,男患者下班后,约朋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刚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他忽然感到一阵剧烈头痛,没一会儿就瘫倒在地,失去了意识,被家人紧急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
急诊头颅CT报告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进一步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瘤体大小约5毫米,需要立刻救治。
在征得家人意见后,神经外科介入团队为患者做了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栓塞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了有效充分栓塞,避免了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风险。后续经过引流和药物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孙伟军叮嘱他3个月后复查。
孙伟军提醒,一般像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需要做相应的筛查,可以发现他们有没有动脉瘤,也可以检查他们整个血管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等情况。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也会建议做脑血管相关的检查。
“如果发现动脉瘤,将结合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综合评估。对破裂风险较大的动脉瘤需要积极干预,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随着技术材料的进步而快速发展,适合于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具有安全、手术时间短、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高,并且部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孙伟军介绍,而开颅手术是利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当然,治疗方式的最终临床决策需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状态,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下转B04、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