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2024-11-25

叶嘉莹

1945年大学毕业时的叶嘉莹

1941年母亲去世时戴孝的叶嘉莹

1974年长女婚礼,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留影。

记者 潘卓盈

来自南开大学的消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叶嘉莹在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国教书,最终定居南开大学。

1991年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2年、2015年她分别被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担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她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年少以诗歌为伴

在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上,主持人董卿是这样介绍她的:“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教学70余载,经常都有窗里门外挤破头来听课、听完又赖着不愿走的学生。

用董卿的话说,叶先生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叶嘉莹的一生,都和诗,分不开。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她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民国后,叶赫那拉直接用叶来做姓氏。叶嘉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供职于航空公司,母亲是一名老师,从小她就接受良好的教育,3岁开始识字背诗,6岁就会背《论语》,成为她的启蒙书籍。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16岁的夏天,她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写下《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当时年轻的她以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为伴,她不知这一伴就是一生。

1937年,北平沦陷,战乱四起。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向南撤退,时隔多年才有了音讯,她百感交集地写下“昨日雁南飞,老父天涯隔”。

人生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

叶嘉莹17岁那年,身体一向健康的母亲因腹部生瘤去天津做手术,本以为只是小手术,却因为败血症在回京的火车上突然去世。她人生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是听到钉子一下下敲进母亲棺木的声音。但作为家中长女,她必须强忍泪水,料理母亲后事。

面对国破家亡,叶嘉莹悲从中来,含泪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读来字字泣血。

遇到恩师,点亮灵魂

若在和平年代,叶嘉莹本可以过幸福的人生,但乱世给她带来了前半生的颠沛流离。

从小学习优异,从中学到大学,叶嘉莹都是第一名,绝对是学霸。

1941年,她以高分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点亮她灵魂的人——恩师顾随。

顾先生学贯中西,是诗词方面的专家,也是现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一生桃李满天下,除了叶嘉莹之外,红学泰斗周汝昌也是他的学生。

顾老每每讲到古典诗词,总是旁征博引,叶嘉莹听得如痴如醉。遇到老师后,她才真正懂得诗词所蕴藏的力量。

看到初秋的迷人景色,叶嘉莹有感而发,作了好几首律诗交给老师,顾老竟一字未改,还作了和诗,想帮她发表,叶嘉莹于是有了“迦陵”这个笔名。

随着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叶嘉莹发现千百年前的哀怨哲思,依然能够激荡人的心灵,便问顾先生:“这是为何?”

顾老答道:“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的。”

这句话就像一束光,驱散了丧母之痛留下的阴霾。原来诗词,也是可以治病的。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忽一日,顾老写信给她,希望她成为南岳之马祖,而不是孔门之曾参。

什么意思?意思是让她自立门户,而不是追随老师的脚步。他觉得叶嘉莹有一天,可以将诗词之美发扬光大,成就远远在自己之上。

青年以诗歌为业

“老师站在那里,就是一个发光体。”叶嘉莹的学生席慕蓉这样说道。席慕蓉曾说,老师在哪讲,她就追到哪听。

1945年,21岁的叶嘉莹被聘为初中的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因为课讲得好,很多学校还有电视台都邀请她讲课、写稿。后来,她从中小学课堂,讲到了台湾大学,讲到了哈佛,讲到了温哥华。

台湾很多知名人物都听过叶嘉莹讲的课,比如小说家陈映真、作家白先勇、大学者吴宏一、作家陈若曦、学者林玫仪等。作家白先勇后来说,“叶先生是老师中的老师,我是小了叶老师13岁的学生。”

初到加拿大,需要全英文授课,她每天备课查字典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照常早起上课、教研、做报告。虽然语法不尽完美,发音也不完全正确,叶嘉莹却用她的努力和勤奋,向外国学生输出着古诗词的美和韵味,最终深深打动了异域青年的心。

可是打动了学生们的心,却难以让丈夫心动。1948年结婚之后,她随丈夫迁居中国台湾,却因为局势,丈夫被捕入狱。半年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

等到释放时,她的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中学教师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为了不妨碍姐姐家的正常起居生活,叶嘉莹带着女儿在走廊打地铺;中午时,怕打扰人家休息,她独自一人抱着女儿在树荫下走来走去。

叶嘉莹没有被生活打败,很快在台南光华女中谋得一职,一边教学,一边照顾女儿。

三年后,丈夫终于归来,只是牢狱生活让他性情大变,性格暴躁乖张,经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有时甚至对她拳打脚踢。

当时的叶嘉莹,一家老小需要她养活,白天为了多挣钱,她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回到家,继续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整理家务,丈夫一言不合就摔东西。

但不论现实的生活多么无奈,她只要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神采奕奕。

晚年以诗歌为己任

1976年,她的人生再次遭遇重创,结婚不足三年的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发生车祸,双双殒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叶嘉莹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整整十天。她把对女儿的思念化作一行行诗句,伤心欲绝地写下十首《哭女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叶嘉莹这一生,历经世事无常,各种生离死别好像都尝了一遍。即便如此,她仍将痛苦深藏心中,倔强地面对一切。

1978年,54岁的叶嘉莹投出了回国教书的申请信。

1979年初,叶嘉莹抵达南开大学。

至今,还有人记得她在南开讲课的盛况:3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楼梯上也坐满了学生,甚至连窗户上都趴着人,可谓盛况空前。

叶嘉莹穿着蓝色中式上衣,站在讲台上,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仪态高雅激情四溢,学生们惊为天人。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即使到了90多岁高龄,腰腿有疾的她依然选择站着讲课。她说,这不仅是对诗词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此后的30多年间,叶嘉莹在加拿大和中国两地奔波,除了南开之外,她还在北师大、复旦、南大、川大、云大、武大等地讲学。

每年她就像“候鸟”一样迁徙,一半时间在中国讲学,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她的足迹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还跨越亚欧美三大洲,把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而她做这一切,全是自费,在国内讲课不收任何报酬。

叶老只有一个心愿,要让更多中国人读诗、懂诗。在去年南开大学举办的“2023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2019年5月,“叶嘉莹先生再次给南开大学捐款”上了热搜。

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超过3600万元。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其中包括她变卖了天津和北京的两处房产所得。

她一生多艰,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叶嘉莹的老师顾随评价她:“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百岁叶嘉莹,用自己丰沛的一生,证明了诗意可以穿透唯美滤镜,栖居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