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建院时的两层病房楼
如今的医院新貌 医院供图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彬
1954年,杭州老和山脚,杭州市精神病医院(1984年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举行开院典礼,翻开了杭州市精神卫生新篇章。
从建院初期主要收治重性精神病患者,只有一个普通精神科,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与防治为一体,亚专科门类齐全,预防为先,前移心理健康服务,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以时代之需,人民之愿为己任,奋力谱写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也是我国精神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缩影。
七秩芳华,岁月如歌。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迎来了70华诞。
医院的每一步跨越和发展,离不开“领头雁”的引领。今天,我们邀请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四位历任和现任院长、党委书记,通过他(她)们的口述,抚今追昔,感受70年沧海桑田,精彩蝶变。
传承先辈精神
建制度,育人才,谋求医院发展
口述者:蔡建华 院长
任期:1984年8月-1993年4月
196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市精神病医院(1984年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当时医院就两幢两层小楼,其中一幢是病房楼,采用封闭式管理。门诊则是简易的平房,只有药房加几个诊间。
当时,医院只有一个精神科,100张床位,来看病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我们白天收病人、写病例,晚上钻研《临床精神病学》,打下扎实基础。
我在医院一步步成长。1984年,经过组织的考察,成为医院第一位女院长。上任第一年,医院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当时,医院整体运行有待提升,从制定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在保证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积极求发展。
建立三级查房制度,设立住院总医师;建立精神疾病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全院医生共同参与,大家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讨论结束继续查阅资料,业务水平提升很快。
当院长的近9年时间,医院盖了一幢新的病房楼,病区增加到了四个,但医生人手依然紧缺,留住人才也很困难。
任期后半段,我开始为培养人才四处奔走:把医院的优秀青年医生送出去学习,同时举办学习班,提高年轻医生的业务水平。经过两年奔走申请,第一期进修班开班了,培训对象主要是那些刚毕业从事精神疾病诊疗工作的年轻医生。没想到反响巨大,后来,不但浙江省的年轻精神科医生踊跃参加,全国的医院都派人来。培训班一共办了八期,在全国打响了名声,大家把这个班称之为培养精神科医生的“黄埔军校”。
人才慢慢储备起来,还要讲究培养策略,要让医生有所专长。1994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老年精神科,除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以外,也开始重视心身疾病的治疗。
担任院长的这些年,医院发展的关键词是“传承”。和七院结下大半辈子缘分,看着她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由衷地高兴。
进入快速发展期
提出了“大科管理
细化亚专科建设”
口述者:张永华 院长
任期:2009年12月-2017年11月
来杭州七院担任院长前,我是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副院长,从一家综合医院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做管理者,需要适应角色的变化。
当时七院的年门诊量是八九万人次,住院病人每年仅四五百人,服务的患者人群也相对狭窄,仍以重性精神疾病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卫生问题日益重要,精神病医院以大专科发展为基本模式面临考验。
我们要拥抱变化,拓宽服务人群,除了管理好重性精神病人,还要帮助更广泛的有心理、情绪障碍的病人。
从2010年起,医院提出了“大科管理,细化亚专科建设”,确立了普通精神科、医学心理科、儿童心理科、老年精神科、康复科等五大科室,一手抓重性精神病治疗,一手抓心身疾病治疗。
将心身疾病的病房模式进行了创新管理,建立了部分开放式病房;针对日益严峻的睡眠问题,建立了睡眠障碍诊疗中心;此外,还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设立儿童心理科等。
除了5大特色科室外,为推进普通精神科学科的发展,建立了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精神障碍临床治疗学组、精神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物质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精神科护理等学组。同时,结合临床,率先在精神科推进亚专科建设,明确了精神康复、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物质依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等六个亚专科方向。
到2017年底,医院年门诊量达到了40万人次左右,迈入快速发展期。回想那些年的付出,一切都值得。
主导转型
从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迈进
口述者:李涛 院长
任期:2020年11月-至今
2020年11月,我从华西来到杭州七院担任院长,此时,医院在全国精神卫生界已小有名气,精神专科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医院要迈入新阶段,要打造精神医学高峰,就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医院展开转型,从以临床为主的精神专科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迈进。
为此,我们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摸索和准备,通过聚焦临床问题推动精神心理疾病的科学研究、通过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尽早将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
2020年底,医院开始建设研究型病房,创新性在临床常规病房的基础上建立2+X的精神专科研究型病房模式;2021年初,开始建设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把临床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和科研产生的数据有机整合,通过科学研究再反哺到临床,为临床工作做指导;建立生物样本库,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通过信息数据积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设临床基础研究平台,建立物理诊疗中心,将最新技术和研发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1年3月,医院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10月,正式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医院通过多维度打造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平台。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浙江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精神疾病分中心)、全省精神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精神心理疾病智慧化诊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能级平台的搭建,成为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动力引擎。
此外,在人才培养上,依托浙大精中、浙大脑院附属医院优势,对内,注重内部人才培养,临床和科研为人才提供不同上升渠道。对外,做好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引进能带来最新理念的中青年人才。通过特聘专家、双聘专家等模式,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可以将研究想法、研究成果,在很早期就和临床医生无缝对接、深入探讨。
如今,医院已初步建立起各个亚专业以及专职科研的人才梯队,营造重视科研人才、激励科研产出的良好氛围。
去年2月,我们推出神经精神联合诊疗(MDT)门诊,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复杂、疑难杂症,由相关学科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今年10月,病房也已正式启用,为复杂疑难患者带去福音。
打造行业标杆
夯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谱写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口述者:骆宏 党委书记
任期:2016年1月-12月,2023年8月-至今
从刚毕业的小医生,到成为医院的管理者,我职业生涯的30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杭州七院度过的,作为资深七院人,我深度见证了七院的发展和腾飞。
记得1994年毕业刚到七院时,地处城西,交通不便,破破烂烂是初印象。当时医院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只有一个精神科,总体运转节奏相对较慢。
随着人们对精神心理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2000年,医院迈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有了神经精神相关疾病病房,和当时的杭州大学心理系有了紧密联系,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应运而生,专业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团队组成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这也是最早的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促进。
2016年担任党委书记期间,最大的感受是医院的医疗越来越规范,医疗内涵越来越强,医疗质量越来越高。
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6年,医院4号楼拔地而起,2021年,3号楼又投入使用,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精神卫生政策一步步推进,医院的患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很大一部分在基层得到相应服务,越来越多来院的患者,是那些有情绪、睡眠问题,以及其他有躯体问题伴有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
医院的诊疗策略也相应调整,整合形成重性精神疾病障碍、情绪障碍及成瘾行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精神康复与老年精神医学、睡眠障碍、物理诊疗、生物精神病学及社会精神病学8个亚学科集群,服务不同层级的患者。
去年下半年,我再次回到医院,感受到医院的巨大变化,临床、科研、教学等再上新台阶。医院本部核定床位1100张,已投入使用的浙西院区核定床位500张,服务范围辐射整个华东地区,已逐渐成为浙江省精神疾病领域的行业标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一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人民精神心理健康事业取得更大进步,吹响了奋进号角。
70年,是新的起点。医院上下将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浙江省“医学高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夯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科研成果落地,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心理健康需求,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提供健康支撑、注入“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