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林农如何因林而富?

看浙江林改模式蝶变之路

2024-11-13

记者 陈文龙

浙江是多山的省份,“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其地形概貌,全省林地面积达9000多万亩,涉林人口1000多万人,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19%,全省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林业。

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何让山区百姓因林而富?闲置在山上的林子怎么最大化地开发利用?生态产品价值怎么实现?近日,浙江启动“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林改,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富民发展优势,铺就浙江林业产业振兴富民路。

常山:

打通林业产业链

让林农找回自豪感

在常山乡村,毛竹、山茶、油果等林产品平时管护或采收,如果自己年纪大了吃不消干,老人们可以用智能手机下单或打电话告诉村干部需求,就有专业人员上门管护、采收乃至林产品售卖。从播种到采收,从加工到销售,从技术到品牌,一年四季,无论常山林农在哪个环节遇到困难,皆可以寻求帮助。

这一切的变化,缘于一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常山县林事服务中心。走进常山县林事服务中心展销大厅,山茶油、香榧、猴头菇芝士饼干……数十种特色农产品分层陈列,引人注目。常山县林事服务中心主任汪祖庆说,通过直播带货、展会、乡贤采购等渠道,去年常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已超2100万元。

林事服务中心位于常山县新昌乡,于前年成立,它不是机关单位,而是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参与林事服务的经营主体,是由国资、村集体等出资组建的公司负责运营,属地乡镇负责监管,采用“线上+线下”订单式服务机制,打通对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承担覆盖“劳务、林机、农资、销售、信息”的林业全产业链服务。配备专家、林机(林技)人才、运营和劳务队伍等,其中23支劳务队伍由来自全县各村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村民组成。

对于农林特产,林事服务中心“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现产业效益兜底保障,参与农户获得品牌溢价+劳务服务的双桶金。

常山首创的市场化运营林事服务中心,既缓解了“抛荒”的困境,也有效解决了就近村民的劳务就业问题,有效盘活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集中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汪祖庆统计,参加林事服务中心劳务的200多位村民,劳务年收入人均有3万元。“老人拥有一份劳务工作,或者凭借林地有一份收入,钱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林农精神上的富足很开心。”

除了林农增收,通过山林入股保底分红和运营开发,常山县新昌乡西源村的集体经济也从2020年的8万元迅速增长到如今的150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遂昌:

探索林业生态价值

富民转化新路径

“现在住在家里不干活,每年公益林补偿金,加上村里养鱼分红,加起来有14000多元。”59岁的遂昌县湖山乡坪峰村村民朱金龙笑着说。

在坪峰村,像朱金龙一样吃“生态饭”的村民有很多。这背后,是遂昌县探索的林业生态价值富民转化与循环利用。

遂昌是林业大县,拥有省级以上公益林230.36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在公益林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上,创新推出了“集体控股+农户入股”的股份合作机制。

遂昌县湖山乡坪峰村位于仙侠湖库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拥有4万亩的林地面积,自2004年全省开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凡被界定为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范围的家庭都能按照标准每年获得一定的补偿。

“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光靠公益林补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林生‘金’激活‘造血功能’。”坪峰村党支部书记罗裕建说。

2013年以来,结合村庄地理优势和库区政策,坪峰村创新“集体控股+农户入股”合作机制,将村集体公益林补偿款和农户入股的100多万元搞起水库网箱养鱼,养殖花鲢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因为水质优异,坪峰村的花鲢一斤卖15元,年销量50万斤,远销到上海、杭州等地。目前坪峰村光

渔业养殖每年的效益能达到70万元,不仅每年能为当地村集体增收15万元,入股的村民还能从中获得5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分红。

浦江:

开浙江林地股份合作制

改革先河

走进浦江县虞宅乡桥头村,家家户户是三层楼小洋房,这是浙江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村。

桥头村是一个典型小山村,山多地少,有林地面积2658亩。由于村庄空心化较为严重,抛荒较多,2012年,桥头村成为浙江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村,组建了林地股份合作社,以村里的林地林木入股与工商资本结合大力发展香榧产业。当年,参股农户97户,流转面积1083亩,经公开招标由马岭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得标,经营期为50年。

桥头村采用“保底+递增”模式与入股农户共享收益。根据香榧产业前期投入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在香榧产出前20年每年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分红,一般为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现在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是每亩38元,今年入股农户分红共计4.1万元),香榧产出后每10年以“5%、10%、15%”比例递增分红香榧青果,但保底分红每亩不少于300元。50年合同期内入股农户预计分红总共可达5000万元以上。

农户每年得到分红,留守村里的40余名妇女和中老年人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劳务工资就有80余万元。这些年,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美丽乡村得到建设,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

建德:

筑好林地“四通”

吸引“金凤凰”

建德市大同镇郎家村,沿着新修的3米多宽林区道路驶向森林深处,不到10分钟即可抵达凯峰家庭农场。850亩山地,新种上了油茶树、香榧、薄壳山核桃等,山地之间夹杂着黑色的现代喷灌设备,原先的荒山换了新颜。

大同镇凯峰家庭农场负责人施小强介绍,这片林地是去年竞标得到的,主要看中它的基础设施等政府承诺解决。“我已经投入300多万,土地租金前3年130元/亩,后5年180元/亩,8年后300元/亩。”

施小强指了指林下更小的青苗说,他在油茶林还套种了100多亩射干(林下中药材),每亩射干有七八千元收入,能缓解部分投资压力。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漫长,加上林区基础设施往往十分薄弱,前期投资极大,这是不少企业对林业产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林业标准地建设,实现林业基础设施标准化,便成为解答“如何吸引工商资本‘上山入林’”这一问题的关键。

大同镇副镇长汪海峰说,林业标准地由镇村出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光林区道路、设施用房、水电、喷灌设备已投资了2000余万元,将其租赁给家庭农场使用,家庭农场只承担林地流转租金、基础设施使用租金和种植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了前期成本,也能持续为村集体增收,解决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