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医药港,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 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供图
记者 宣涛 通讯员 沈月华 苏丹
合成生物,被称为“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是一个全新的“万亿级产业蓝海”。杭州,拥有发达的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站在合成生物的“时代风口”,该如何布局?
昨天上午,杭州召开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聚能奋进大会,正式发布《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力争到2026年,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化应用首选地、数智生物先行地、高端人才集聚地、产业发展新高地”,建成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
杭州有什么优势?
去年9月,杭州发布国内首个地级市层面的合成生物专项政策。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中心,以钱塘区和萧山区为制造核心承载区,以余杭区、临平区、拱墅区等区域为多元协同发展区的“一心双核多元”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成生物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百亿级“雁阵”。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拥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2023年实现产值250多亿元。
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曾安平院士说:“杭州在基础研究、开发原创性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表现优异,已经进入国内第一方阵。”
科研团队引领方面,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实力,逐步形成由郑裕国、谭蔚泓、曾安平等专家领衔的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创新平台支撑方面,设立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合成生物学中心、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大科研高地”。
人才集聚优势方面,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数实融合基础方面,依托强大的数字经济基础,杭州正加快核酸、蛋白等生物分子“读、写、改”智能科学装置的研发,推动“生物科技+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杭州还缺什么?
在国内,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的“头部”地区有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与这些“最优生”相比,杭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缺重量级平台。
上海有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天津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组建了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院,落地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而杭州暂时还没有相应的重量级平台。
其次,缺百亿级大企业。
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往往能够“带出”一个产业圈。
第三,缺中试与产业化方面的人才。
“其实,杭州的底子并不差,有很好的基础研究积累,有一批好高校,有大量的民营企业与初创企业,在资金驱动方面也有潜力。这是跻身合成生物产业‘第一方阵’的资本。”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杭州怎么做?
追赶“最优生”,杭州各方面都在持续发力。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将围绕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推动更多资源向合成生物领域集聚。
比如,围绕创新强链,杭州将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6年,争取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平台,10个以上省级平台。
围绕育企补链,杭州将实施合成生物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提升龙头型企业规模、促进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培育初创型企业成长,到2026年,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家。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主任李永泉看来,《三年行动计划》布局了系列合成生物创新技术平台,部署了杭州市各区、县(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为杭州发展成为继上海、天津、深圳后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提供了支持。